宾得兼容器材之一 Pentacon 50/1.8单膜版既然说到了M42,就谈谈这个镜头吧。最近跑导师忙得团团转,好在结果令人满意。
Pentacon这个名字看起来和Pentax有点像,好像把东德蔡司和日本厂家这样做比较有点不合适,但是宾得还真对这个说法当之无愧。Penta出自英语五棱镜的PENTA PRISM,X则出自取自反光的最后一个字母REFLEX。考虑到宾得作出了五棱镜取景器,TTL测光,多层镀膜和自动对焦这些对单反发展至关重要的发明,把它作为单反元老倒是很合适。可惜后来宾得迟迟不放弃M42罗口,把市场份额拱手让人。(怎么想起了施乐,苹果和微软这三家。)
扯得有点远了,我手上这颗Pentacon 50/1.8是早期百佳机身的套头之一,大概是二战之后不久生产的,保存到现在紫红色的镀膜还相当完好。这个镜头因为保有量比较大,所以价格相对不高。(另外还有一颗经常作为百佳套头的是号称鹰眼的Tessar 50/2.8。当时变焦镜头技术还不成熟,一般就把标头做为套头。)
这颗镜头是M42罗口的。谈M42就必然会谈到些历史问题。
二战快要结束之前,巴顿将军的忐忑开入德国Jena地区,把原来蔡司厂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带走很多到了后来的西德,这批人后来建立了Zeiss Ikon(Vogitlander),并且在德国合并之后把东德的蔡司厂接受了进来。而留在Jena的技术人员就建立了Carl Zeiss Jena工厂。后来CZJ,KW和Meyer公司纳入Kombinat VEB PENTACON DRESDEN公司。这个Kombinat VEB PENTACON DRESDEN是东德的联合公司,是于1947年在卡尔.蔡司.耶纳光学工厂、艾尔湟曼光工厂、梅耶光学工厂、伊哈哥光学工厂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其实就可以看作Pentacon的开端。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叙述了,涉及到战争财产的东西总是非常复杂。
我手上的Pentacon 50/1.8成色很不错,镜身新净,镀膜完好。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早期光学厂的做功,真的是一流水平。几十年的老镜头,对焦手感仍然像奶油一般顺滑。总的来说这支50/1.8从早期到后期各个版本成像几乎相同。但是
单膜版本明显具有更强烈的反差和浓烈的发色,感觉上更适合拍摄黑白胶片,很巧的是,这两个特点和现在的各种数码优化镜头的思想不谋而合。在抗眩光方面当然单膜要弱不少,但是镜筒比较深,起到了一定的遮光罩作用。其实当时我选择单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体验一下老镜头的独特味道。结构上,这支镜头是4片3组,6角形光圈,没有非球面镜片(不过这是当然了)。散焦能力倒是很不错,
焦外呈现一种那个时期镜头特有的旋转特性。关于旋转焦外,我甚至在CZJ大名鼎鼎的5片4组的对称高斯结构的Biotar 58/2上见过。按照面总的估计是没有非球面镜片的原因。另外,这颗50/1.8
中心成像锐度明显高于边缘的特性,也是那个时期镜头的典型特征。这颗50/1.8带有景深预测钮可以收缩光圈,所以我没有处理顶针。
从2007年6月拿到这颗镜头起,到我9月中旬进Pentax FA50/1.4为止,Pentacon 50/1.8都是作为我的K100D挂机头存在的。因为它的对焦手感太优雅了,成像太德了(本来就是德头,哈哈),做工太严谨了。而且是我的第一颗大光圈标头,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上FA50/1.4的行动。
如果想体验一下早期德国M42镜头的味道,Pentacon 50/1.8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并不昂贵的价格和比较大的保有量,可以让你很容易的拥有它。另外,那张著名的《胜利之吻》也是用它拍的。
IMGP0330-h600-100.jpg IMGP0338-700-89.jpg IMGP0349-700-100-mono.jpg IMGP3800-700-100-mono.jpg IMGP4162-h600-100.jpg IMGP4196-700-92.jpg[ 此贴被xiedidan在2007-09-18 11:5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