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GRE观[zt] 6G的成绩出来了,喜怒哀乐无所谓的都有。我觉得在纷纭的言说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GRE,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大。高分者把自己的高分归于斯,低分者则为“努力”不够心痛不已。
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缺乏解释力的,或者至少没有充分的解释力。充分的投入只是GRE高分的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GRE能考多高的分,至少同时取决于下述几个因素:
第一、 时间投入的多少。
这对于绝大多数GTER可能都不成问题,一般都在半年以上吧。
要在考试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起码要把红宝书啃2-3遍,否则除非你英语基础或者直觉好得不得了,恐怕连很多题目都读不懂,遑论做词汇题。 第二、 备考时专注的程度。
然而,时间投入的多少与复习效果并不一定成正比。有的人是辞职在家专gate复习,在校大学生有条件的也是把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备考上,也有的人则是在学习或工作很紧张的条件下准备考试的。我没有做过也没有办法统计,时间投入的多少、是否在职与GRE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但我相信这种关系绝不是线性的。也许我每天只复习3小时,但这3小时心无旁鹜、雨打风吹都不动;你每天复习10小时,但你的手机在不停地响、短信不断、时不时与旁边的人聊几句,1小时也翻不了几页。两种不同的专注程度,其效果当然是不一样的。
第三、 备考资料的选择。
中国是考试大国。无论你要考什么,参考资料都可以让你根本看不过来。我曾经去过泰国、印度和马来西亚。这些国家首都最大的书店,恐怕连北大南gate侧的风入松也比不上。至于考GRE的书,绝对不超过十种,而且绝对找不到新东方、寄托天下、猴哥出的那种技巧性的资料,没有除经ETS授权可以正式出版的几套样题之外的其他真题,甚至连词汇手册也没有。笔者曾经用过的那本“官方指南”,倒是见到了。
但是,选择太多和没有选择可能同样麻烦。没有选择你还可以专精一、二种,选择太多你就可能无所适从,买了一大堆你根本看不完也不想看的书,顾此失彼,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当然,中国考生都知道新东方最牛,因此新东方的书也最畅销,但书的质量如何呢?因为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教育机构可以比附,因此只能是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
第四、是否参加强化训练? 新东方的网站上经常会贴出学员的优异成绩来。我没有上过新东方,因为昆明没有分部。有考友去上了暑期班,评价非常好。是否有GTER统计过,每次考试新东方学员的V、Q、AW总体情况到底如何?尤其重要的是各个分数段的分布。我想这是新东方的秘密。作为以羸利为第一位的企业,有些秘密恐怕是不便让外人知道的。
不过,据上过新东方培训班的考友讲,新东方的老师会讲一些公开出版物上没有的技巧。而且,在培训班里,老师会逼着你背单词、逼着你提高解题速度,并且由于有许多考友共同奋斗,因此很容易进入状态。在这里值得注意的也许是所谓的“解题技巧”,因为如果不出钱去买这种技巧,你即使做1000套题、把红宝啃1000遍也未必能够茅塞顿开。 但是,曾经上过新东方培训班的GTER也没有告诉我们,这些技巧在实战中到底有什么作用?不过,有一个最经典的解释:技巧成为了潜意识的一部分。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真是“无招胜有招啊”!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为地营造一个氛围来逼着你卖力地干活,不正说明我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很懒吗?值的佩服的倒是那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啊。
第五、英语基础如何?
英语基础如何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有的人复习几星期就能上战场,有的人苦读了一年还不甚有把握,英语基础的不同是个重要的原因。
GRE是能力考试,它要求应试者具有相当的词汇和阅读基础。因此,如果有人花三个星期就可以把V考上650,千万别认为自己很亏。正如有的网友明智地指出的,许多高分者在写经验交流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省略了其实远比他写出来的更重要的东西. 第六、健康状况. 有的人学习效率很高,但耐力不够好,复习1小时要休息2小时。有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效率低下,但耐力特好,连续看4-5小时也不会觉得累。你觉得谁的情况好些?很难说。当然,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精力既好效率也高,但这样的人显然是凤毛麟角。我想高分人群中,这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
第七、智力的特点。
人都是有智力的,只要是人,一定具有某一方面的卓越天赋或潜力。只是由于人生短暂以及很多自己控制不了的原因,绝大多数人的潜力最后没有发掘出来。正因为如此,人的智力也是有倾向性的。有的人特别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特别善于推理,有的人可以过目不忘,有的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我相信,也有一类人,肯定不适合考试;同样也有一类人,特别善于考试。出去了的那些GTER们,其中恐怕有不少是后一类人吧。
很多人都认为,多项选择考试是考不出人的真实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如果让爱因斯坦来考GRE,他肯定比你我都低。那么,美国人为什么又要设定标准化考试呢?须知,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信仰的多元社会。整合这样一个社会,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一标准可能会漏掉少数的天才,但却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正如最坏的G0vern.ment也胜过无G0vern.ment,不合理的标准也胜过无标准。我们中国人不是吃够了“说你行你就行”的亏吗?因此,GRE、TOEFL等考试也是这一治国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虽然在正常的教育中,美国人不喜欢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也是一种成本最低廉的测试模式。其实,真正要测试你的语言能力,当面对话并让你用英语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并与人辩论恐怕是最实在的途径,但是,这种做法的成本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
因此,由标准化要求和成本核算所决定的标准化考试,显然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折衷,所以,我们就不要责怪TOEFL明年会增加口试,也不要留恋曾经的Analytical多项选择题,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院都表示GRE和TOEFL只是“学生能否被录取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我相信,十多年来,美国人从中国输送的大量高分低“能”(这里的“能”指美国教授需要的那种能力,绝非贬低考试能力,它确实是一种独特的能力)中悟出了不少东西。人家才是与时俱进啊。
写到这里,我悲哀地发现,当我们已经沦落到要凭某种考试来改变自己命运时,就足以证明我们都不是天才。
第八、应试状态。
关于应试状态,经常有人抱怨。笔者考前那天晚上,就千真万确直到近凌晨三点,才勉强睡着。或者这几天同男朋友过不去,家里又出了点什么事。人活着,烦心的事多了。当然,对于女GTER,还有特别的烦恼。这种影响有多大,我没有能力量化,可能是因人而异吧,但绝对不会没有影响。
第九、 运气。
不时在GTER上看到有些考友们的贴子,说不看题(尤其是TOEFL的听力)只看答案也能达到很高的准确率。
我相信,对于绝大部分考生,GRE中V的时间都不够用,或多或少都有不看文章而直接填答案的。某个题该填A、B、C、D还是E,有的人是根据平时做题的经验来估算概率,有的人就完全是凭感觉了。笔者也小试过一次,10个题吧,只蒙对了一个。但绝对不能排除有的神人能够10个蒙对8个。这就是标准化考试啊。运气好狗屁不通也能抓个50分。我猜,ETS明年要增加数学演算题,以后也许会把五选一改成五选多,因为那样的话,考试的成本不变,但要靠蒙来得分,就难多了。
我相信还有别的因素会影响我们的GRE成绩,比如,涂错机读卡,或者涂得太浅机器识别不出来,等等。但仅就笔者列出的九个方面,就足以说明GRE成绩绝不是投入与产出成正比的。你花的时间多,效果不一定好;效果很好,不一定考得好,反之亦然,因此才每次考试后都有惊喜和失望。如果有GTER能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量化模型,相信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利于后来的GTER考出高分。
关于GRE考试的意义,通常有两种观点:
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观点是俞敏洪的。他认为GRE不仅是一种考试,而且是提高英语的有效手段。在谈及枯燥的GRE单词记背时,俞先生深情地说,背单词尽管很苦,但只要你赋予它意义,就苦尽甘来了;凡事一旦被赋予了意义,也就是“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GRE不过是一种考试,只需要用考试的方式来解决它。我个人赞同第二种观点。当然,不少网友表示,考完GRE后,阅读能力提高很大。这样的感觉,估计没有一年以上的准备,是难以具备的。但是,为了一个考试(它不同于中国的高考,一分决定生死),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经历,值的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呢?而且,现在机会也来了。据说2006年[屏蔽]后的GRE,考生们将少背8000-9000单词。这说明,美国人已经认识到了现存考试模式的弊端,即英语成绩与英语能力严重脱节。到美国读研究生,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如果你是化学专业的PHD,你只需要能够读本专业的文献就OK了,去背那么多你完全不感兴趣、完全用不上的单词干吗?中国人有培养大师的传统(当然今天中国也没有大师了,现在是非驴非马的庸人当道),美国可是专家治国、专家至上。美国人很聪明。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想通过考试来美国的人,肯定都不是天才,也不可能是大师,只可能是专家,顶多是出色的专家。美国人要做的,无非是把你尽快塑造成好用的、能够像牛一样干活的专家。不能否认现有的V对于广义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无好处,但这种好处妨碍了美国人有效地识别应试者的阅读能力,当然要改了!
我的建议是,如果有志于到美国去,一开始就要把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或者说,把专业学习英语化,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如果你不愿意这样做,只能证明你太懒。我敢肯定,一年时间的专业英语化,肯定比一年时间准备GRE让你更有成就感,而且会对你考GRE有着难以估量的帮助。我猜这也是美国人设定GRE考试的初衷吧,可惜首先被新东方给篡改了,然后就谬种误传、贻害众生。通过专业英语化,即使你最后出不了国,在国内也可以在专业领域大展宏图的(当然古汉语、中国考古学这样的专业除外了)。 想想吧,兄弟姐妹们,一生中要花一年的时间来准备GRE,这种浪费也太大了。更重要的,这是以牺牲专业水平的提升为前提的。我们要知道,如果到了美国,你得靠专业而不是英语混饭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GT成绩蛮高的人,最后还是被学校拒之gate外;或者去了之后,也被导师扫地出gate或者[屏蔽]改专业。 原因在于:如果你专业不行,到了美国只不过是一个会点蹩脚英语的半文盲罢了,人家要你有什么用呢?因此,在现有模式之下考GRE,要力争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和技巧积累、在半年之内搞定它。
话又说回来, GRE三个部分中对英语能力的提高最有补益的,其实是大家都觉得不甚重要的AW,而这也是新笔考才增加的。如果说VQ只是考你的智力,那么,AW多少能够考出你的智慧和知识存量。虽然我只复习了一个星期,但从AW中受益匪浅。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定内容的文章,而且一定要有过人之处,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基本功。一个星期或者更短的时间读十本书,写出一篇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或PAPER,而且要写出新意来。这种功力,从V中是无论如何也积累不起来的。关于AW的书,以孙远和猴哥的最流行,但是,其中的ARGUMENT,尤其是ISSUE,其写作要点可以商榷者不少、值得添加者多多。如果每个GTER都能从作者们的要点中找出问题、添加新意,即使只有一个月,其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我相信,AW的重要性在整个GRE中的权重,会与日俱增。
美国大学的入学委员会给予GRE的权重越来越低,固然有过去十多年中国学生高分低能者太多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也表明美国人充分认识到现有考试模式的弊端。许多网友宣称“不考GRE人生就不完整”,我想其中的真意恐怕是“不到美国人生就不完整”吧。如果有一天ETS取消了GRE而代之以某一种别的更有效度的考试,我们的宣言就会变成“不考XXX人生就不完整”了。考啊考,中国人已经考了几千年了,现在还如此沉迷于考试,的确需要反思(当然这也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但对于GTER们,应该有不同的视角)。当然,不考就不能到美国,否则人家如何识别你来了以后是否能够做事。我坚持认为,中国的高考非常适合这个国家,但高考心态绝不能带到GRE和TOEFL中来。沉迷于考试技巧、让新东方这样的东西大行其道,难道不是国人的悲哀吗?
我个人认为,对于自己而言,“不到美国人生就不完整”。我这一生一定以学术为职业。我需要离开这个“已经摆动不下一张书桌”的国度,到美国安安静静地读几年书。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就是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我选择留美的根本原因。我是学[屏蔽]学的。我建议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朋友们,最好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工作若干年再出去,目的是为了积累工作和生活阅历。研究关于人和社会的学问,没有一些痛苦的回忆,是难以出成果的,因为思想总是产生于社会生活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泰国这样产生不了思想家的重要原因。而只要你在中国工作,痛苦几乎就是你的影子伴侣。但如果你是学习理工科的,则是越早出去越好。理工科学者的创新能力大体是在35岁达到顶峰。一定要越早出去,捕捉学术前沿,力争在35岁之前做出伟大的成绩。35岁之后,就可以吃老本了。爱因斯坦如此、牛顿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知道到美国干什么或者想出去之后再说,我认为还是等想清楚以后再考虑出国的事吧。美国不是挣大钱的地方,其实最容易挣钱的地方是中国。然而如果你有志于搞研究、做学问、带学生,或者希望脱离中国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社会生活,或者只是为了安静地读几年书、美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这个贴子已经太长了,谨以下面这段话草草收尾:
GTER们应该说是中国年轻一代中最聪明、最勤奋的一群人。如果我们能够在GT上少花一些精力,而在PS和PAPER上投入更多(最悲哀的是,连PS和PAPER都可以请人代笔),力争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所洞见、有所发现,可以预见,美国人对我们的那种不是偏见的偏见必然会扭转。也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正常的一群人。
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愿上帝保佑每一位GTER!
最后仍然不忘说一句:感谢GTER!
http://edu.gter.net/bbs/viewthre ... &extra=page%3D1
[ 此贴被Rivendell在2006-07-02 10: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