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我网
https://5come5.cn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菠菜 | 软件站 | 音乐站 | 邮箱1 | 邮箱2 | 风格选择 | 更多 » 
 

本页主题: 三四十年代的学术[屏蔽]和学者精神 显示签名 |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razystone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隐退江湖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考研俱乐部
发贴: 1598
威望: 2
浮云: 57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7-04-03
最后登陆: 2009-03-14

5come5帮你背单词 [ initiate /i'niieit/ vt. 开始,创始,发动,启蒙,使入门,引入,正式介绍 ]


三四十年代的学术[屏蔽]和学者精神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回溯西南联大

近代史上,[屏蔽]战争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九州遍洒黎元血”,民族存亡系于一线。在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知识精英如何面对国难?让我们汇集各方史料,回顾西南联大的历程。

位于北京大学燕园的西南联[屏蔽]念碑

1937年7月前,中国计有专科以上学校108所,其中大学42所、[屏蔽]学院34所、专科学校32所。1937年7月底,日军攻击天津,日机滥炸南开大学,图书馆和许多建筑设施被毁,开始了对中国高等学校的系统破坏。根据当时教育部编定的《敌人摧残我文化事业录》载,截至1937年10月,除北平的14所大学因被敌盘踞而未被轰炸外,3个月来全国计有23所高校被炸。到1938年8月底,108所高校中有91所遭受敌人破坏,其中25所[屏蔽]停办。

为了从这场浩劫中抢救和保存我国文化命脉,东部地区的高校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迁移:106所高校进行了300余次搬迁,迁校3次以上的有19所,8所高校迁校达4次。西南联大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1937年7月29日、30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8月19日,北大、清华、南开3校[屏蔽]与教育部协商南迁事宜,9月10日教育部正式下令,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0月26日在长沙举行开学典礼。南京沦陷后,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命名为西南联合大学。

[屏蔽]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1937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仅仅有40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沿海大城市。这些现代高等学校,大多是按美国模式建立的,脱离社会、脱离民众,是当时知识精英的普遍现象。而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高校内迁,让知识精英们“辞却了五朝宫阙”,走出了象牙塔。

日本人打到北京城外,闻一多先生拿着几本书,带着孩子就走了,走到路上碰见臧克家,问他那么多名贵的书怎么全部抛弃了,闻一多说:“国家[屏蔽][屏蔽]的国土都丢了,我几本书算什么呢!” 日本宪兵队送请柬来请陈寅恪,希望收服这位京城的学界领袖,从而收服文化界。陈寅恪没等老父丧事办完,就悄然离开京城,汇集到西南联大的队伍中。他的父亲陈三立,因日本人占领东三省,打进北平,绝食而亡。出身书香gate第的陈岱孙,南下时从会议室直接上路,到了长沙,身上只有一件白夏布长衫。

国难当头,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就这样在[屏蔽]救亡的洪流中走进了社会底层。社会各阶层也借此认识了他们,原本泾渭分明的精英与平民两个集团,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汇聚到了一起。 西南联大从长沙到昆明,由267名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行走到昆明。他们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步行3600里。闻一多是11位教师中的一位,有学生问闻一多:“闻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么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起受这份罪?”闻一多笑笑说:“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 两个月的行军,正如闻一多先生期望的,让师生们“重新认识了中国”。

当时跟随闻一多采风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马学良回忆说:“每到一处山寨,他顾不得安排住处,也顾不得旅途的疲劳,一到宿营地就带着我们几个年轻人走家串户,采风问俗。他在破旧的村舍里和老乡们促膝长谈,谁也看不出他是中外著名的教授和学者。他兴味十足地观看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舞蹈,并从中考证《楚辞》与当地民俗的关系。他喜欢去茶馆酒楼闲坐,听素不相识的老乡论古道今,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刘兆吉在闻先生指导下沿途采风,采得各地区、各民族民间歌谣2000多首。他每到一地,在田畔、牧场、茶馆、街头,向遇到的农夫、儿童们搜集,沿途访问中小学、民众教育馆、教育局和其他文化机关,并请他们代为从街头、墙垣、庙宇墙壁上的涂写中搜集,并且搜集当地印行的各种歌谣印本和抄本。到昆明后整理成《西南采风录》。

闻一多沿途作了50多幅写生画;生物系教师李继侗、吴征镒带领学生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其中许多植物标本是过去3个学校从未收藏过的;经过矿区的时候,曾昭抡和理工学院的同学,指导了当地的矿工冶炼;地质学家袁复礼则几乎一路都在不停地敲石头,向学生讲述地质地貌。

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我们国家的贫穷落后,更看到即使这么贫困,饥寒交迫的人们依然不愿当[屏蔽]奴,死也不愿受辱。

到达昆明后,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教学和科研。

朱自清教授过冬天时连棉袍子都做不起一件,就买了件赶马人披的毡披风,出gate时披在身上,睡觉时当褥子垫上。他披着这种毡披风旁若无人地走在昆明大街上,坦然自得,一点儿不觉得寒酸。吴大猷教授常常身穿补着大膏药一样的补丁裤子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曾昭抡教授的鞋子总是前后见光,既通风又透气。

当时,全校一半同学都到校外“兼差”,勤工俭学。他们进入了昆明的各个阶层,大多数是做家庭教师或中小学教员,也有到报馆当编辑的,还有做电灯匠、油漆匠、邮差、售票员、广告员、卖报郎的……甚至大西gate城楼上打午炮报时的活计也被联大的学生包了。兼差耗费了同学们不少的精力和时间,但却使他们了解了社会,磨炼了意志,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正是这种与平民休戚与共的经历,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代知识精英,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座座精神的丰碑、一个个人格的典范、一gategate学科的基石,他们至今仍让我们景仰、敬佩、深思、自省。 位于清华大学的西南联[屏蔽]念碑 多难殷忧新国运 动心忍性希前哲 国运,是那个时代知识精英心中永远的痛。他们在国难中认识社会,在国难中关注时局,也在国难中反省自己。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从切身的经历中看到了“国运”究竟衰败到什么程度。民生艰困,敌寇猖獗,根源何在?这是联大师生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942年2月7日美国国会批准无条件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到1943年底,中国G0vern.ment提取了2.4亿美元,但根据美国财政部的调查资料,这其中有8000万美元已经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个人账号上。美国财政部有人甚至把宋氏家族戏称为“宋氏贼团”。

1942年6月美国与中国签订《租借协定》,向中国提供价值为35亿美元的[屏蔽]物资,但这些援助物资,被国民档G0vern.ment官员们视为“唐僧肉”,大家都试图从这里捞一把。美国驻中国战区最高参谋史迪威向罗斯福密报,很多美援物资流到了日本人手中。

在河南战区,以“水、旱、蝗、汤”著称的汤恩伯,借战争之名向农民征收“特别税”,加上天候不好,造成了1942年到1943年的河南大饥荒,饿死400万人。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报道了那里饿殍遍野、人吃人的惨状,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而[屏蔽]看到《时代周刊》的报道后的反应是:大怒,要求《时代周刊》解雇写该报道的记者。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向[屏蔽]问起河南大饥荒的情况,[屏蔽]表现得十分冷漠,罗斯福在开罗会议后说:“对于中国民众的悲惨状况,中国G0vern.ment明显缺乏应有的同情心。” 1944年日本集结50多万[屏蔽]向豫湘桂地区进攻,拥兵40余万的汤恩伯部,面对5万多日军的进攻,全线溃败。汤恩伯率先脱逃,还命令他[屏蔽]中800辆卡车中的600辆,为他和他的妻妾亲戚们搬运家私。

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现实,这样的现实教育着每一位知识精英,改变着他们的立场和选择。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几天后,日军攻占香港,一批滞留香港的著名人士无法及时撤离,而孔祥熙等达官贵人却垄断中航的飞机,专事运输私人财物。 30日,联大dem0cratic 墙上出现一张以“倒孔”为口号的标语,同学们写出了《铲除孔贼祥熙》、《重燃“五四”烈火》等文章。翌年1月6日,千余学生拥出校gate上街游行,沿途高呼“打倒操纵金融的孔祥熙”、“打倒内贼、外[屏蔽]孔祥熙”、“打倒[屏蔽]污吏!”的口号。这是抗战以来昆明[屏蔽]的第一声。 当时的知识精英,整体上左倾,国民档政权将其归因于Party的煽动。其实,这批深受“科学”、“dem0cratic ”理念熏陶,[屏蔽]判断意识极强的高级知识分子,又岂是“煽动”所能左右的? 知识精英的左倾,内因在于他们深深地关切国运。外因在他们亲身感受到民生之凋敝,感受到国民档政权那种令人绝望的[屏蔽]。

于是,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爆发了反内战[屏蔽][屏蔽],国民档政权则报之以“一二•一”[屏蔽]。继之枪杀了李公朴、闻一多。耀武扬威的国民档政权由此隔绝了与知识精英主体的沟通,并在短短几年内失去了大陆政权。而当时的知识精英主体,则为50年[屏蔽]始的国家建设,贡献了一大批学有专长而无私奉献的人杰。

绝徼移栽桢干质

西南联大的校舍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两人呕心沥血一个月,拿出了一个一流现代化大学的设计方案。然而设计方案很快被否定了——西南联大拿不出这么多经费。

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后一稿设计方案时,建设长黄钰生无奈地告诉他:经校委会研究,除了图书馆的屋顶可以使用青瓦,部分教室和校长办公室可以使用铁皮屋顶之外,其他建筑一律覆盖茅草,土坯墙改为用黏土打垒,砖头和木料的使用再削减1/2,希望梁思成再作一次调整。 梁思成忍无可忍,冲进主持校务的梅贻琦的办公室:“我已经修改到第五稿了,从高楼到矮楼,从矮楼到平房,现在又要我去盖茅草房。茅草房就茅草房吧,你们知不知道农民盖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而你给的木料连盖一幢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梅贻琦叹了口气说:“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土木工程系的老师们对木材的用量严格计算啊。你想想,没有这些茅草房,学生就要在露天上课,风吹,日晒,雨淋。大家都在共赴国难,以你的大度,请再最后谅解我们一次。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来建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园,算是我还给你的谢意,行吗?” 当时的梁思成一定没想到,他设计的这些茅草房将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物,因为这些茅草房里,为民族复兴培养出了一代栋梁(桢干质)。

一代人杰的培养,需要两块坚实的基石:

第一块基石:教育者的人格力量。

日本人占领北京后,曾要求教授们继续教学,保证照样有丰厚的年金。然而,这一批教授宁愿放弃象牙塔中的舒适生活,混入难民的队伍,滚滚向南去。邓稼先的父亲、北大教授邓以蜇,留在北京,但是8年来没有去日伪的大学里教过一天的课,靠在街头卖自己家里的古董度日。后来抗战胜利归来,3个大学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凡是在日伪时期,作为教授在学校里讲过课的,一律不再聘用。 1941年,教育部曾规定大学里凡兼任行政工作的教授每人发给一笔“特别办公费”,联大25位系主任上书谢绝: “盖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于教课之外兼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 视行政责任为“当然之义务”,拒绝领取“职务津贴”,对于浸淫在官本位中的人们,恐怕难以想象。在那啼饥号寒的条件下,宁可“同尝甘苦,共体艰危”,也不愿“失平均之谊”,这就是人格力量。这25位系主任是:冯友兰、张奚若、罗常培、雷海宗、陈福田、李继侗、陈岱孙、吴有训、汤用彤、郑天挺、黄钰生、陈雪屏、许浈阳、饶毓泰、燕树棠、孙云铸、查良钊、施嘉炀、李辑祥、章名涛、王得荣、陶葆楷、苏国桢、杨石先、陈序经。

人格还表现在极高的道德准则,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勤勉奋斗的敬业精神。 西南联大由三个学校临时组成,不论[屏蔽]会、教务处、总务处,或者是各个学院和系,一般说都有三个学校的人,却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从没有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之事。三校老师和行政人员,大家都以学校前途为重,不计较个人或原先“小团体”的荣辱得失,和衷共济,亲密无间。 华罗庚的勤奋在学术界有口皆碑,同行们对他的评价是“用功非常人可及”。华罗庚一家6口,住在牛圈上头用来堆草的楼棚里。在这里华罗庚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gate新学科——矩阵几何学,攻克了十多个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写出了《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两本专著及十几篇论文,仅公开发表的论稿就达百万字之多。 雷海宗主讲文理科大一学生共同必修课“中国通史”。他上课堂不带片纸只字,但对历史人名、历代重要人物的生卒年月、地名、年代、参考书目,娓娓讲来如数家珍。随手板书,从无错漏。以至在他讲课时闻风前来旁听的学生或校外人土,趋之若鹜。窗外也站满了旁听者或没有找到座位的选课生。

第二块基石是学术自由。

西南联大的负责人梅贻琦曾说:“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在这种信念下,西南联大发扬光大三校原有的“dem0cratic 办学”的传统,贯彻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方针。 西南联大实行选课制,使学生的兴趣和所长得到了充分调动,有利于学生文理相通,扩大知识面。选课制还使教师在学生面前接受检验。尤其是一gate课程由几个教师同时开设,形若擂台较量。如中国通史一gate课,雷海宗、吴晗都在讲授,《庄子》课,刘文典、闻一多都在开设;楚辞一gate课,闻一多、罗庸、游国恩三位都在讲授。一gate哲学概论,金岳霖和贺麟在讲授;一gate统计学,杨西孟和戴世光在讲述。联大没有森严的gate禁,课堂都向社会开放,校外青年可自由来校听课,许多青年利用这一优厚条件,学到很多知识。 1940年教育部3次下令,统一规定大学应设课程、考核成绩方法、用何教材需呈部核示等。联大教授们呈文反对: “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惟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 “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教学研究之成绩,以为赏罚殿最。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律以[屏蔽]先生权能分立之说,则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 教育部无奈,回文默许西南联大变通执行。 对当时西南联大自由dem0cratic 的学风,身临其境的人才有最亲切的感觉。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回忆,这里不论年资权位,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说“谁也不怕谁。当然每个成员因为品格和学识不等,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或轻视,也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复杂心理,做事对人不公正。但是大体上开诚布公多于阴谋诡计,做人和做学问的风气都是好的”。

那时西南联大从梅贻琦到众多教授,对上面的各种指令,也有惹不起的时候,但除了抵制外,多数情况下是应付了事。1941年,哲学家贺麟教授在《学术与[屏蔽]》中的一段话,表达了西南联大学术自由的理念: “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屏蔽]自由的,不能[屏蔽]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她有她的大经[屏蔽],她有她神圣的使命,她有她特殊的广大的范围和领域,别人不能侵犯。每一gate学术都有每一gate学术的负荷者或代表人物,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屏蔽]自由和尊严,在必要时,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因为一个学者争取学术的自由[屏蔽]和尊严,同时也就是争取他自己人格的自由[屏蔽]和尊严,假如一种学术,只是[屏蔽]的工具,文明的粉饰,或者为经济所左右,完全为被动的产物,那么这一种学术就不是真正的学术。”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dem0cratic 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西南联[屏蔽]念碑碑文)成为学术发展和人杰培养的良好环境。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人格力量与学术自由,使西南联大罗致了众多一代宗师、泰斗。

搞社会科学的有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杨振声、罗常培、冯友兰、王力、罗庸、向达、陈达、潘光旦、叶公超、朱光潜、汤用彤、陈序经、吴晗、吴达元、金岳霖、陈岱孙、张奚若、钱钟书、刘文典、冯文潜、费孝通、沈从文、冯至、郑天挺、卞之琳、任继愈、游国恩、余冠英等,都是我国文坛的著名学者。

从事自然科学的有吴有训、周培源、华罗庚、江泽涵、杨武之、陈省身、赵访熊、赵忠尧、赵九章、吴大猷、王竹溪、[屏蔽]、任之恭、曾昭抡、黄子卿、李继侗、沈同、牛满江、吴征镒、[屏蔽]祥等。 联大还聘请了一些外籍学者、教授,如米士、白英、温德、噶邦福、陆伯慈、白约翰、雷夏、贾恩培等。再加上不定期邀客座学者讲学,更开阔了学生视野。著名的李约瑟、华莱士与费正清夫妇和老舍、曹禺、林语堂等都任过联大的客座学者。 正如梅贻琦所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这一代大师为国家造就了一代人杰。

殷海光曾回忆他向金岳霖请教的一段往事:我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在一个静寂的黄昏,同我的老师金岳霖先生在一起散步。那时种种宣传正闹得很响。我就问金先生,哪一派是真理。他并没有特定的回复这个问题。沉思了一会,他说:“凡属所谓的‘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的人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接着我又问他:“什么才是比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呢?”他说:“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东西……比如说,休谟、康德和罗素等人的思想。” 正是这种宽容、开放,坚持[屏蔽]思考的环境,培养了一代思想家。

西南联大对学生的学业要求极严,何炳林回忆道:在西南联大你不拼命念书不行,这样我们一年只收30人,到毕业的时候只剩15个,其他15个就被刷掉了。 杨振宁回忆道:“西南联大的教学风气是非常认真的。我们那时候所念的课,一般老师准备得很好,学习习题做得很多,所以我学了很多东西。”“总的说来,课程都非常有系统,而且都有充分的准备,内容都极深入。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当年听王(竹溪)先生教授量子力学时的笔记,它对我仍是有用的参考资料。” 195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部委员中出身于西南联大的有118人,占学部委员总数473人的24.9%。 现在的院士中来自西南联大的有9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黄昆(物理系)。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人:屠守锷(航空系)、郭永怀(物理系研究生)、陈芳允(物理系)、王希季(机械系)、朱光亚(物理系)、邓稼先(物理系)。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学科都有来自西南联大的开拓者、带头人。

今天,[屏蔽]战争已经胜利60周年,中国已今非昔比,西南联大的先贤们,对此应会感到欣慰。 当年的学生们已年逾古稀,教授们大多走进了历史。作为后人,我们遥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抚今追昔,所感受的不仅是[屏蔽],更是深深的沉思。
顶端 Posted: 2007-05-10 22:00 | [楼 主]
我来我网·5come5 Forum » 舞文弄墨

Total 0.011305(s) query 6, Time now is:01-16 04:50,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Localized by 5come5 Tech Team, 黔ICP备16009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