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我网
https://5come5.cn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菠菜
|
软件站
|
音乐站
|
邮箱1
|
邮箱2
|
风格选择
|
更多 »
vista
鍙よ壊涔﹂
card
wind
绮夌孩濂抽儙
帮助
统计与排行
无图版
我来我网·5come5 Forum
»
衣食住行
»
旅游出行
»
陕西十大怪~~~~召唤陕西老乡的共鸣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陕西十大怪~~~~召唤陕西老乡的共鸣
显示签名
|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lc1031
∷
性别:
∷
状态:
∷
等级:
鹤立鸡群
∷
发贴:
1090
∷
威望:
0
∷
浮云:
1117
∷
在线等级:
∷
注册时间: 2006-12-04
∷
最后登陆: 2010-07-05
【
复制此帖地址
只看此人回复
】
5come5帮你背单词 [
commodity
/k
ə
'moditi/
n. (pl.)商品,日用品
]
陕西十大怪~~~~召唤陕西老乡的共鸣
本帖被 冷莫 从 走南闯北 移动到本区(2008-03-16)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歌谣为证: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奈饥
燎的太。
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
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陕西的面条可不是一般的面
条,就像陕西人一样实实在在,陕西的婆姨各个都是擀面条的行家里手。如
果,在家连一碗面条都做不好的话,这样的女孩子嫁出去几率起码要下降五
十个百分点。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
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
得到婆家的赏识。
陕西面条与外地的面条比起来,这才是称得上是真正的面条,而其他的面条
只能称为“面丝”了,尤其是那些具有外来血统的面条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陕西的面条就是个实在。其厚、宽、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其形状如同腰间所
系的裤带。然而,您可别被它雄浑的外表所吓倒。当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陕
西面条,再调和上红彤彤的油泼辣椒、红褐色酱油醋、雪白的盐、撒上绿莹
莹的芫荽和葱花,上面再卧上金灿灿的荷包蛋。那么,这碗面条简直就是艺
术品了,让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坏这美妙的面条了。
您看,端上来的这碗面条,红、白、绿、黄四色相间,寓意春、夏、秋、冬
四季,美不胜收;闻起来,淡香扑鼻,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摇三摇;吃起来,
入口软如糯米,嚼起来又筋如牛皮。只要这一碗面条下了肚,准保您看到山
珍海味以后,也绝对没有什么胃口了。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歌谣为: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
捎带。
要说起这第二怪,那可是历史悠久。传说在秦朝,秦军一统六国,四处征战
之际,由于军中士兵所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变质。于是,军中的伙夫就发明
了今天的锅盔。
锅盔到底是什么模样呢?锅盔的大可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到的。锅盔整体呈
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用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
。锅盔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在陕西,烙制锅
盔用的锅可不是一般的小锅,而是用来做十几人饭菜的大锅。这样的锅直径
约在七八十公分,而且这样的锅上面用的锅盖也是隆起的,所以说烙好的锅
盔就象锅盖一般大小,一般模样。
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做锅盔用的锅一定
得用生铁铸成的大锅,做锅盔用的面必须用当年收成以后上好的麦子磨成的
面粉,经过发酵后,让面醒过劲儿。然后经过师傅揉、摔、捏、拍、捻、压
、擀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合的十分均匀。这时,师傅操起一根鸭蛋粗细的擀
面杖,慢慢地把面团擀成一张大饼的模样。
这样就到了下一道工序,就应该开始烙馍了,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
火候的大小决定着锅盔的颜色和质地,一般人烙制时候没有掌握好火候,不
是没有熟透,就是烙糊了。烧火用的是材料一般也很讲究,正宗的锅盔用当
年上好的(麦尖)麦秸,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蒺,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现在,我看也得改为“烙馍燃
麦秸,馍在锅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了。而如今,人们做饭大多
用上煤炭或者液化气了,所以,就很难再有以前那种纯正的麦香味道。
烙制锅盔是有多年经验的师傅来完成的,手法有:“一转、二翻、三挠”一
转,就是锅盔在锅中要不停地转动;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后再翻过来烙另
一面;三挠。就是锅盔熟的时候挠一挠锅盔,听一听动静,如果发出清脆声
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么就可以了,否则就没有熟透。等到快出锅时候,
再撒上新鲜的芝麻,然后就可以出锅了。出锅以后的黄里透焦,焦里透黄,
咬着酥脆,吃着香甜,不愧有陕西八大怪的美名。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
,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
四周,光绪时期的张聪、刘有学;[屏蔽]时期的邢呆子、赵乾儿、张广善;解
放以来的庞天红、席金卵等,都是做锅盔此行中的能手。
锅盔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在我们那里小孩子满月
时候,外婆都会精心给外孙子烙制小锅盔,然后用白线扎上守岁的钱,穿过
中间的孔,带在外孙的脖子上。这里面有着对外孙子的最真诚的祝愿吧!
第三怪:油泼辣子也是菜
歌谣为证: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
面夹馍把饭下。
一说起中国能吃辣的地区,大家恐怕一致都推举四川和湖南。然而,陕西人
吃辣的水准也是当仁不让的。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这
点恐怕川人和湘人所无法达到的。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
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
我是农民的后代,打小就在农村长大。记得在我小的时侯,等到秋后人们在
辣椒收获之后,用针线把辣椒一个个穿起来,挂在干燥通风的屋檐下。因此
,秋后在农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总是悬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如果谁
家的辣椒挂的越多,则证明了这家人必然富裕的人家了。有时候,去相亲姑
娘们总是爱瞅一瞅屋檐下的辣椒,以此来断定未来婆家的境况如何。
如果在平时,家里来了客人,没有好的酒肉款待客人,这样都是可以原谅的
。但是,吃饭时候要是没有了辣椒,那么必然会遭到客人不满和讥讽。他们
必然见人就嘟嘟囔囔:“这家人太啬皮咧!也真会过日子,吃饭连个辣子都
没有。”
在陕西,正宗的油泼辣椒做法是这样的:先将辣椒风干之后,然后剪成大约
1.5厘米左右的小段,再放入加了少许的热油锅中加热、烘干。这时,掌握火
候特别重要,如果火候过大,那么辣椒的色泽就会发黑,口感也会发苦;火
候小了的话,不脆,很难捣碎,而且没有香味。当辣椒出锅之后,放在一种
铁制的罐中,用铁制杵使劲击打,直到成为粉末壮为止。当然也不要太细了
,这样会影响口感的。如今,在街头经常看到小贩们用搅馅机搅出来辣椒面
,就觉得索然无味,因为这样的辣椒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本色。
等到辣椒成面以后,把辣椒用玻璃瓶密闭封存。如果要食用的话,先把辣椒
拌一点盐面,然后再将菜子油在铁锅中加热到七八分热,趁着这个功夫,将
热油浇在辣椒面上,一边浇油,一边搅拌,油温要求很严格,过高过低都会
影响辣椒油的效果。等到辣椒油冷却以后,就可以食用了。
纯正的陕西人是离不开辣椒油,不仅是在吃面条时候,尤其是用锅盔和馒头
直接夹着辣椒食用,这样的方法也只有陕西人这样做,可以说是陕西人专利
吃饭。当冒着热气腾腾的雪白馒头,掰开以后,夹上几勺红艳艳的辣椒油以
后。闭上眼睛,咬上一口,一股香辣的感觉,直冲头顶,怎一个“爽”字了
得!
第四怪:碗盆不分家
歌谣为证: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
谝闲传(HAN CHUAN说闲话的意思)。
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
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实老碗在饭碗当中,老碗
绝对也是碗的家族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
说起这老碗,产地耀县,属于青花粗瓷。虽然,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点愣
头愣脑。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这就像陕西人的秉性一
样。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
之多。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
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陕西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叫做
“老碗会”。有时候,谁家的饭好吃,都会给别人家孩子毫不吝惜的盛上一
碗。比起那些关上大gate,在自家里偷偷地享受的美食的南方人来说,陕西人
则显得豪爽和洒脱了几分。当一群人三三两两地蹲在大gate外,各个捧着自己
的老碗,一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一边山南地北谝着闲传,也就是唠闲磕的
意思。过着悠闲而自在的生活,其实谁不说,这就是上天对三秦儿女的恩赐
呢!
而今,生活好了起来,人们平时吃的零食和副食也多了起来,所以人们的饭
量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饭碗也越来越小了。因此,陕西的老碗逐渐成为了
历史。但是,我却从心底里更加地怀念那回归乡间淳朴的老碗会。
第五怪:手帕头上带
歌谣为证: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檫手抹汗
更实在。
当您漫步在陕西农村乡间的小道上,时不时地看到头顶手帕的老太太手拄着
拐杖,迈着三寸金莲慢悠悠的踱步。头顶的手帕,成为陕西老太太区别与其
他地方老太太最显著的特征。
要说这老太太头顶手帕的历史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
俗。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
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说起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大发去了。手帕既可以防止强烈的日
光对皮肤的侵害,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被风吹乱。当
在外劳作,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话,手帕又可以檫汗抹灰,实在既实惠有美
观。
其实,老太太们带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以前生活比较窘困
,人们没有钱来卖美丽的帽子。所以便宜实惠的手帕,就成为勤劳朴实的农
村妇女的必然选择。今天,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渐
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为古老的历史中一道风景。
有时偶然在街头看到头染黄毛的愤青,带着花花绿绿的头巾,仿佛这世界一
下子又颠倒过来。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
歌谣为证: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辆
时运来。
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但是,您千万可不要以为这是“豆腐渣
”工程,其实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
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
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
的房子。建造这样的房子,用的材料当然就地取材,用当地黄土和成泥,打
成高40公分、长50公分、厚10公分的泥胚,凉干以后用来砌墙,条件好的话
烧制成青砖以后,陕西人把这叫做“糊葺”,真有点“胡砌”的意思了。但
是,这样的房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
的半边房子绝对不是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其实,每一处房子都是主人
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换来成果,同时,这也是以后子孙几代的庇护所。
小的时候,我就一直住在半边盖的房子里,由于房间的面积缩小了,因此保
暖性和透气性相对较好,比起大瓦房来更显得冬暖夏凉。因此,经济而又实
惠的半边房成为陕西农村的首选。
今天,在陕西半边盖的房子已经成为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改善,当地的农民
也住上了水泥钢筋的楼房。每当回到老家,看到那仅有的几座半边的房子,
就会让我缅怀过去的岁月。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
歌谣为证: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长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
不对外。
陕西关中自古人杰地灵,土地广袤肥沃。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
无忧,所以长久以来养成的封闭意识,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
外的传统。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
西人自家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自古以来
,河南、四川、湖北、甘肃等地的姑娘纷纷下嫁陕西,却很少见到陕西的姑
娘下嫁到外地。
在我们那里,只有那些家境贫寒,兄弟多的人家,在当地实在是找不到适合
的姑娘,迫不得已才会到外地找一个媳妇。这样的话,也会让邻居小瞧的一
阵子。
由于,陕西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共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多少年来一直侵
淫着封建[屏蔽]思想。因此,陕西的姑娘一般就比较传统和守旧。同时由于长
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脚下的臣民,就更显得牛气了一点,底气
更足了一点。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温饱无忧,尽情享受老婆孩子热
炕头的天伦之乐。因此,陕西人更愿意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享受着自
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而四处闯荡。
陕西的姑娘由于生活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于是,结婚就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一般都是靠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四处打听,然后选择
一个比较满意的人家将闺女嫁过去,这样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陕西的姑娘就不会对外了。但是,那段历
史已经是以前的老黄历了,在新时代的青年,更有他们自己的选择,已经打
破旧婚姻的樊笼的年轻人,积极地争取自我的自由幸福的婚姻,走出陕西,
走向了世界,和蓝眼黄发的外国人也谈婚论嫁了。
当我离开家乡十几年,到了结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和一个劲儿认死理儿,始
终坚持还是陕西的姑娘好,让我找一个老乡做妻子。但是,我最后却选择了
东北当地的媳妇。
看来,陕西姑娘不对外的这一“怪”悠久的历史,在我这里已经是见怪而不
怪了!
第八怪:不座椅子蹲起来
歌谣为证:老陕脾气真古怪,有登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
很自在。
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
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己我的享受。
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
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
边抽烟。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
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随意的陕西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
,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下里巴人。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
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许陕西人天生与黄土地的亲密地接触,使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
第九怪:睡觉枕石块
歌谣为证:三秦楞娃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燎的太,醒脑提神
金不换。
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
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在陕西。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
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而且,陕西人亲切地把它叫
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陕西人对于这个
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当然,陕西人一般后脑勺比较扁平较多,笔者经过仔细考证,道是怀疑这扁
平的后脑勺,是不是和祖先爱枕着砖头的睡觉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小的时侯,夏日酷热难耐,家里人都愿意在外面的空地里乘凉,有时候
,晚上就睡在外面。当铺上一叶凉席,头枕在冰凉的石块上,听着爷爷讲古
老的传说故事。不一会儿,我仿佛就是那故事的主角。等到一觉醒来的时候
,看到天上的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露水已经打湿了被角。
第十怪:秦腔吼起来
歌谣为证: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喉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
棚要翻。
陕西十大怪,最怪就是秦腔喉起来。秦腔产生于民间,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
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
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屏蔽]斗争、反[屏蔽]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
的题材。
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
劳勇敢的民风。因此秦腔有着深厚的根基。在陕西的农村,每逢过年过节的
时候,对于辛勤劳作一年的人们来说,最大的享受就是听一场秦腔。如果有
老人在过大寿时候,儿孙们要是能请上一个戏班子,美美地唱上那么一回,
那可是莫大的荣耀了,这可得让十里八村乡亲起码能唠叨好几个月。
秦腔并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都可以亲近的艺术,当人们辛勤劳作,
高兴的时候,可以放开嗓子吼上一段,高亢的吼声激荡长空,回荡四野,让
人心中豪迈之极。如果在悲伤的时候,悲愤地吼一段秦腔,苍凉悲戚,低沉
婉转,山川为之动颜,草木为之悲戚。秦腔就像一根脐带,一头连接着秦人
的未来,一头连接着秦人的过去,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提供着思想
的[屏蔽]汁。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gate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
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
腔的精髓。正是因为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吸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
民。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
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如果婉约秀丽的江南,那里
是永远不会发出这样雄浑的声音。在苍凉的夜里,当秦腔那激扬的旋律在广
袤的上空回荡,这时候,作为一个纯粹的秦人,您的心中怎能不产生共鸣。
在那片方圆天地,台下一声声地叫好,更激起了台上演员的表演[屏蔽],尤其
是演员的水平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定,观众就会自发在台下鸣鞭放炮,给演员
批上红绸缎,这可是对演员最高的褒奖了,于是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一个
接着一个的[屏蔽]连续不断……
全国解放后,秦腔除以本剧种长期演奏用的乐器为基础外,还吸收了其它一
些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以丰富其音乐的表现力。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
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
三gate。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在脸
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
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
),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
格。记得在我儿时记忆深处,最让我迷恋的就是丑角,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
,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屏蔽]被其妻处罚
顶灯。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
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秦腔丑角
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簧演员蔡安今
等,均擅长此技。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那时侯我非常羡慕这些
有名的秦腔艺人,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名秦腔艺人,而今不过只能哼着
几曲不成调的秦腔聊以[屏蔽]。
秦腔也是多个剧种的鼻祖。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
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
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才于“
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 ”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
,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
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
而且,这些剧目目前还正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
而今,回到家乡,却再也看不到以往秦腔兴盛的局面。现在的年轻人最推崇
的是那些精心包装后的俊男靓女,而他们哼哼唧唧的动静,让我们不由得想
起了夏夜的蚊子,心中很不舒服。
时代在飞速发展,而今陕西十大怪有的早已消失,而流传下来的也逐渐减少
。然而,作为纯粹的秦人不了解这一段历史风俗,也不算得真正的秦人。
Posted: 2006-12-11 21:38 |
[楼 主]
快速跳至
|- 站务管理
|- 惩罚,奖励公布区
|- 会员咨询意见区
|- 申请区
|- 已批准申请区
|- 威望和荣誉会员推荐区
|- 5come5名人堂·Hall of Fame
>> 休闲娱乐
|- 灌水乐园 大杂烩
|- 精水区
|- 幽默天地
|- 开怀大笑(精华区)
|- 灵异空间
|- 运动新时空·菠菜交流
|- 动之风.漫之舞
|- 新货上架
|- 古董挖挖
|- 唯美贴图
|- 创意&美化&设计
|- 5COME5头像及签名档图片引用专区
|- 艺术摄影
|- 音乐咖啡屋
|- 音道乐经
>> 热点讨论
|- 工作交流
|- 求职信息
|- 就业精华区
|- 同城联谊
|- 留学专版
|- 情感物语
|- 情感物语精华区
|- 带走一片银杏叶
|- 精华区
|- 新闻直通车
|-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 衣食住行
|- 跳蚤市场
|- 旅游出行
>> 学术交流
|- 学业有成
|- 智力考场
|- 考研专版
|- 外语乐园
|- 考试·毕业设计
|- 电子设计·数学建模
|- 学生工作·社团交流·RX
|- 电脑技术
|- 电脑F.A.Q.
|- 软件交流
|- 硬件·数码
|- 程序员之家
|- Linux专区
|- 舞文弄墨
|- 历史&文化
|- 军临天下
|- 军事精华区
|- 财经频道
>> 游戏新干线[电子竞技俱乐部]
|- Blizz@rd游戏特区
|- WarCraft III
|- 魔兽区档案库
|- 魔兽争霸3博彩专区
|- StarCraft(new)
|- 暗黑专区
|- 休闲游戏区
|- PC GAME综合讨论区
|- 实况足球专区
|- Counter-Strike专区
|- TV GAME& 模拟器
|- 网络游戏
>> 资源交流
|- 恋影部落
|- 连续剧天地
|- 综艺开心档
|- 书香小筑
|- 小说发布
|- 资源交流
|- 综艺、体育、游戏资源发布
|- 音乐资源发布区
|- 电影电视剧发布区
|- 字幕园地
我来我网·5come5 Forum
»
旅游出行
Total 0.007992(s) query 6, Time now is:11-23 16:28,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Localized by
5come5 Tech Team
,
黔ICP备16009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