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come5帮你背单词 [ trench /trent∫/ n. 沟,渠
]
恶补一些地震知识
本帖被 ring-lee 执行加亮操作(2008-05-20)
这是我听讲座整理的一点东西:现在的余震频率逐渐降低,余震强度减小。 震感多的原因:此处属于构造地震,震级越大,通过余震释放的能量越大。 地震以后20到30秒之间,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最大。震级差一级,能量差32倍。 成都地底下没有大的断层,不易发生大的地震,而且成都周围相当于一个安全岛,大部分的能量在周围释放出来。 地震后如何急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震后警惕四类传染病流行 第一类是肠道传染疾病,这些疾病是摄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导致的,比如痢疾、手口足病、甲肝等。目前是手口足病的高发期,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一定要注意预防。 第二类是呼吸道传染疾病。地震之后人员往往[屏蔽]程度高,流动性大,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容易导致麻疹、风疹和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别是麻疹和风疹现在正处于高发期,一定要注意防范。第三类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地震之后人员接触频繁,同时因为地震,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特别是一些灾区群众为了节省饮水,往往几个人共用一盆洗脸水,或共用一条毛巾等等,容易引发红眼病的发生。第四类是可能出现的乙脑疫情。每年6月份到8月份,是部分地区乙脑疫情高发的阶段,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地震灾区如控制不当,容易出现大面积发生。这种疾病影响人的中枢系统,致死率高,容易导致痴呆、智力下降等后遗症,需要高度关注 地震常识 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最为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另外,火灾是火灾地震最常引起的一种"次灾害"。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 地震误区 还有一个知识就是最近美国救援专家跟我们提出来说,他说我们有些人一说地震就往桌子地下跑、床底下跑,他说这个要特别引起重视,这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们做过多次实验,就是把[屏蔽]往桌子底下放,然后放在坚固的桌子和床的旁边,最后房子倒塌以后,在底下的全部压碎了,而在旁边的是完好的。就是说明在这样一个挤压的空间,往往建筑给你留下了一个生存的空间,就是我们在房间里要尽量的蹲下来, 在床和桌子的高度之下,但是不要爬进去,这样可能会减少伤亡。如果你正在街道上,应该避免高层建筑,特别是一些玻璃幕墙,另外要避开高压线路如果在山区一样要避开陡崖,尽可能到空旷的地区去,这样在不同的地点你应该采取不同避灾的方式,这样减少伤亡。记者为此采访了云南省昭通市的地震专家贺修云。贺修云说,一般经历过地震的灾民应该对余震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余震来临时应根据本人所在的位置采取不同方法。首先要避免惊慌,以免出现踩踏、挤伤。余震发生时,如果在家,要尽量 选择躲在卫生间、厨房等面积稍狭小的地方,关闭电器阀gate。如果在学校,要有序地前往空旷地带,不要乱跑或跳楼。如果正在街上走,最好将身边较软的物品顶在头上,也可用手护在头上,不要躲在电线杆和围墙附近,应立即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贺修云提醒,一定不要冲动、惊慌,最好不要大喊大叫,这样会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 心理“减灾”数法 首先,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是做好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措施。孔燕介绍说,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几率;相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性越小。“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G0vern.ment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受害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其次,提供准确信息,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面对突发事件,G0vern.ment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而这一次,我们的G0vern.ment和媒体就做得非常好。”孔燕说。 第三,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这是干预成功的第一步。据孔燕介绍,居丧之初为“休克期”,居丧者多处于麻木状态,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要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可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提醒居丧者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此外,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可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危机。强制休息、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给当事人提供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 “在地震发生后,科大及时启动了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核查来自灾区的学生信息,并通过发信、开通热线电话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现在看来效果明显,已有十多名同学及时接受了心理辅导。 一位来自灾区的同学在经过心理辅导后,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虽然我给家里打了十几次电话都没打通,但我知道,全国上下都在尽力。只要强于心,就有希望,有将来 补充: 上课时尽量不要在电扇和投影仪下方; 准备一些蚊香或是驱蚊油 自习时不要一个人,尽量不要在高楼层 随时保持手机通讯畅通,以便随时保持联系 有事外出或回家一定要向辅导员请假,不可单独行动 手机、钱包、钥匙、伞放在固定地方 宿舍里尽量不要一个人呆着 尽量喝瓶装水,在学校就餐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调节整理自己的情绪 居安思危,有一定的危险意识
[ 此帖被针尖上跳舞在2008-05-20 08:49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