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我网
https://5come5.cn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菠菜 | 软件站 | 音乐站 | 邮箱1 | 邮箱2 | 风格选择 | 更多 » 
 

本页主题: 文字的弹性以及语言的陌生化 显示签名 |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axing



创作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准确地表述真实
等级: 荣誉会员
发贴: 3849
威望: 6
浮云: 471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4-09-16
最后登陆: 2022-07-24

5come5帮你背单词 [ owing /'əuiŋ/ a. 欠着的,未会的,应给予的 ]


文字的弹性以及语言的陌生化

前几天看完了川端康成的《雪国》,最近在看他的《千只鹤》。看到现在,我开始对川端的文字,特别是他的对话着迷。前几天我们在说雪国的时候,我说那是隐晦,后来我又觉得不是,现在我认真想想,我更想把它称为:有弹性。就是像在玩一个新式的排球(软的那种)似的那种弹性。我说不好那种感觉,不过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

  1.秋天来了,银杏叶变黄了。

  2.她问:“你要走了吗?”
    他说:“对,我要走了。”

  以上的两个例子里1是描述,2是直接引用语言,它们都是一种最简单的平铺直叙,给我们传达的信息也很简单,按字面上理解就好了。现在我们来改一改。

  1.秋天来的时候,银杏叶变黄了。

  2.她问:“你要走了吗?”
    他说:“也该走了吧?”

  我在第一句里把因果关系挑明了,而第二句里“他”的话变了,变成了问句,于是两句里都被加上了一点儿感[屏蔽]彩。第一句有了些萧索的意味,第二句则把“他”的口气变弱,好像是一种不得不走的解释。下面再改。

  1.秋天来的时候,他看见银杏叶变黄了。

  2.她低下了头,问:“你要走了吗?”
    他却没去看她,只把头扭向一边说:“也该走了吧?”

  我把动作加了进来,于是第一句描述里有了一个视角,这句变化似乎不大,不过第二句就完全把人物的心理表现了出来(当然也许因为我水平的原因这一点做得不好):她不想他走,而他却一定要走。

  到了这里,文字还是在陈述,下面我要有意地加入上面所说的弹性了。

  1.当秋天到来的时候,他看见银杏叶竟然开始变得黄了。

  2.她低下了头,问:“你这就要走了吗?”
    他却没有看她,只把头扭向一边。

  这时候文字里出现了一些让我们去思索的东西,1里为什么说是“竟然”(其实是想说秋天来得快),2里“他”为什么不说话?这种用不回答代替回答的方式的好处是我从小白菜处偷来的,它就有一种很奇特的弹性。下面我还改,把看得到的变成看不到的。

  1.他看着那片银杏,似乎能听见别人皮鞋踩在正在变黄的树叶上发出嚓嚓的声响。秋天来了么?

  2.她低下了头,问:“这就要走了吧?”
    她的头一直不敢抬起来,她能看到他稍微动了一下的双脚,可他并没有说话。

  这时候有些东西我们看不到了,于是我们会去想像,去想1里面踩着的怎么能是“正在变黄”的树叶(事实上还是在说秋天来得快),而在2里则去想像“她”的心理活动会是如何(事实上是她不想他走),我觉得川端的对话里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种想象了。我会去根据人物甚至有些莫名奇妙的对话去想他们是怎么样一种心境,弹性在这里应该加大了。

  再下面我要做的,还是改上面的句子,我要对川端的笔法做一个拙劣的模仿。

  她低着头,紧抿着反咬合的下唇。
  “这就要走了吧?”
  她的脸蓦地红了,这种奇妙的颜色甚至浸染到了她那白晰的脖颈上,让她显得越发的矜持。
  “看啊!银杏叶变黄了呢!”他说,“我甚至可以听得到远处别人的皮鞋踩在正在变黄的树叶上发出嚓嚓的声响。秋天来了!”
  她顺着他的话语抬起了头,看到了他所说的黄叶,然后又看到了他。
  “是呀,好美。那么你……”
  他只把头扭向了一边。

  这里,“他”从不回答进化到了答非所问,这才是不回答的最高境界,可他的回答里又似乎包含了“我必须走了”的意思。我所说的“弹性”或许就是这个吧?我也不知道。我试着去找了下,然后把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对比起来,找到了一个关于“陌生化”的说法,陌生化也许只是一种手段,可以用它达到这种“弹性”,可二者并不对等,只不过我看对陌生化论述的人挺多的,就去COPY了一些过来。

一、陌生化的概念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屏蔽]的一个核心问题,后被戏剧等其他艺术领域所运用,发挥了独特的效用。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屏蔽]的一面旗帜,"陌生化"理论成熟于俄国诗人、文艺理论者什克洛夫斯基。

  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

  "陌生化"的主要审美标准是新异或惊奇,即审美心理中的新奇感和惊异感。因为"众所周知的东西,正因为它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根本不被人们所认识"(黑格尔语)。陌生化的意义正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把一种奇异的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现实展现给我们。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过于熟识或完全陌生的事物都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兴趣,因为过于熟识可能视而不见,而完全陌生又会产生心理拒斥。

二、陌生化在文学中应用简述
亚里斯多德在其传世大作《诗学》里谈到了文章的风格,在第二十二章内他说:“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又说:“使用奇字,风格显得高雅而不平凡;所谓奇字,指借用字、隐喻字、衍体字以及其他一切不普通的字……它们因为和普通字有所不同而显得奇异,所以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淡,同时因为和普通字有相似之处,所以又能使风格显得明白清晰……(但)每一种奇字的使用都要有分寸。”

他续而顺手列举了几个例子,譬如“饱餐”乃“吃了”的借用字,譬如把“废物”借用给“弱者”以加强叙述的力量。但隐喻字的选择和使用似乎要难些,因为“须能看出(两种)事物间的相似之处。”这其中自然牵涉到一个是否善于观察和联想的问题。

请看这段诗句:

我四处游走,飘忽于精神之上
经历石头和花朵。一件事物
与一件事物,一双手
和另一双手,它们都是我沟通的目的 (余怒《布道者》)

“石头”和“花朵”在此处便是两个隐喻字,它们隐喻了那些冷漠和温暖的事,挫折或愉快的事。如果直接说:经历冷漠和温暖。当然十分清晰,但效果远不如前者。为何会有效果上的差异呢?只因它传达了一种陌生的气息给读者,转了一个弯儿,从而引导阅读者顺着词语诗句去思索,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常说“熟视无睹”,熟识的事物每令我们放松注意力,而那些陌生的事物却能一下子抓住我们的眼球。生活如此,为文也不例外。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学语言如何达到惊人的目的?能做到局部跳出普通规律,但整体又合乎普通规律,是一条路子。当然这里面得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分寸不能太过偏离了。最近两年,我们已经见识了许多社会上的因过于偏离普通秩序而“大出其名”的事儿(象什么姐姐之类),倒刚好可以做“度”或“分寸”的反例使用。

还是接着说文字吧。多多的《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最后两节是这样的:

秋雨过后
那爬满蜗牛的屋顶
――我的祖国

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

初读此诗,我总对“蜗牛”二字感到陌生。为什么是蜗牛,蜗牛与祖国有何关联呢?可是,蜗牛背上有座小房子,游子们心中含有祖国情。无论飘到哪儿,哪怕没有墙壁,关于祖国的这个屋顶永远存在,那些“蜗牛们”以此为凭籍,终归不会迷失的。而“秋雨过后”更是把易于思念的季节巧妙点出。“蜗牛”与“缓缓”表明了速度和浓度……

博尔赫斯的诗歌代表作《循环的夜》内有这么一段:

这里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时间给众人
带来了爱情或黄金,却仅仅留给我
这凋零的玫瑰,这徒劳的线团
这些街道重复着我血液里古老的名字

用了两个拟人化的手段,使“时间”和“街道”具备了动作。其中末句“这些街道重复着我血液里古老的名字”亦突破了常规写法,呈现出陌生化。这里乃形式的陌生化,按照常规,似乎应该这么说:我血液里古老的名字在这些街道重复着。但如此一来,势必减弱文字的沧桑感,减弱主题“循环”的力量。循环的力量来自自然,以及那些见证了几世沧桑的“街道”。

许多前辈都对陌生化语言和形式进行过探索,如我国早期诗人冯至,就有过这样的句子:“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 象秋日的树木”中“安排”产生的奇特效果,还有:“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中通过物和我之关系的调换,来强调“发现”的乐趣,增强物和我之间的能动性。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屏蔽]的一个核心问题,该理论成熟于什克洛夫斯基,后被诗歌、戏剧等其他艺术领域所运用,发挥了独特的效用。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据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 1893-1984)的解释, 文学如有任何功能的話, 它的功能就是“陌生化”,就是将理所当然的东西变得陌生,从而唤起人们的重视。

我国唐代有“鬼才”之称的诗人李贺,就善于运用此类手法进行创作。他的许多诗句,拒绝习惯化、简单化,比喻使用得比较怪异,实则就是要呈现一种“陌生化”。如下面这些诗句,完全不同于前人:

“秋坟鬼唱鲍家诗”、“鬼雨洒空草”、“毒蛇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含沙立。欲剪湘中一尺天,莫道吴娥吴刀涩”、“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百年老枭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夜天如玉砌”

李贺从诗作的形式、技巧、词汇、组织、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试验,扩展了阅读的新鲜感,摈弃原已有之的写法。而这种与常规路子相悖的手法所带来的陌生感,既形象又有冲击力,从而获得非同一般的艺术美感。钱钟书论李贺时说:“长吉赋物,使之坚,使之锐,又好用曲喻……长吉乃往往以一端之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鲜活而诗化的隐喻往往给人惊喜,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钱钟书本人就是一个善用比喻的大家。且来瞧瞧他的一些比喻:

“这位作家是个天才,所以他多产;他又有艺术良心,所以他难产。”;
“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钱先生充分利用了不同的鲜活隐喻,使文字既陌生又不突兀,激发我们的想象,延伸我们的阅读乐趣,令人过目难忘。请注意女人生孩子的“多产”和“难产”,与写作及写作态度之间诙谐的联系;鲍小姐的敢于暴露和真理的赤裸裸之间陌生而幽默的结合。

语言陌生化大概有几种类型: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名词并置
“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 晨钟云外湿”“ 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主谓反常搭配
“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
“云飘在水中/帆飞在天上”――词语交互错位
“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 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等等,诸如此类。这里举得不全,但平常若能多留意,当能发现许多。

有时,陌生会到来一些晦涩,使阅读者难以进入。***著名诗人洛夫在《我的诗观与诗法――【魔歌】自序》中曾说:“对我个人而言,我宁取轻度的晦涩,而舍毫无艺术效果的明朗……《石室之死亡》(之后),我也曾改弦易辙,写过许多所谓明朗的诗……然而,令人惊异的是,纵然明朗,竟依然有许多读者看不懂……由此可知,‘不懂’实在只是个别情况与层次问题,而且我始终相信‘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者,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谢茂秦语)……”

关于晦涩与明朗的话题,在诗歌界内从来都争论不休,我比较倾向于洛夫的看法。阅读太过简单,势将失去它应有的魅力,何况是诗歌这gate立于文学宝塔尖的艺术?而且适度的晦涩并不影响风格的明晰――如果能掌握好那个“度”,层次和线索分明。

上述我所引用的一些个例子,现在看来,其陌生化倾向已不明显。时代在大踏步前行,文学亦不可落后之。许多原先显得陌生的句子句式或词汇,慢慢也就被大家接受了,成为熟识之物。但寻找新的陌生化行动,一直就没个停歇。我觉得,一方面可以从日常口语、行为以及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一方面呢,不可滥用,一定得找出两种事物间的相似之处,越精确越好,以期让它们的核心部分接上关系。

说穿了,用词造句的陌生化也无非为了文章生彩、增加艺术性。

俄国形式[屏蔽]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维克多.施克洛夫斯基的话我曾一再引用,这里索性再来引用一回吧: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阅读本身就是一次审美过程,写作何尝不是呢。

需要说明的是,陌生化古已有之,中外皆然。俄国形式[屏蔽]者们并非创造了这一形式,而是发现了它,并发挥之。

内在的东西具备了,外在的形式就可忽略么?若能锦上添花,总是不错的。
三、有关论文
以下两篇论文里,《谈文学语言陌生化》是讲如何做到陌生化的,《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是讲陌生化的好处的,推荐如我一样闲得发闷的人士下载阅读……
顶端 Posted: 2006-12-05 13:25 | [楼 主]
干将



性别: 保密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栋梁之材
发贴: 839
威望: 0
浮云: 111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6-03-19
最后登陆: 2009-11-1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microscope /'maikrəskəup/ n. 显微镜 ]


Quote:
引用第1楼tottyf于2006-12-05 13:40发表的:
说实话,现在对语言的了解越来越淡了,也越来越弱了

就是,就是
顶端 Posted: 2006-12-05 13:47 | [1 楼]
我来我网·5come5 Forum » 舞文弄墨

Total 0.009668(s) query 6, Time now is:01-16 02:52,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Localized by 5come5 Tech Team, 黔ICP备16009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