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我网
https://5come5.cn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菠菜 | 软件站 | 音乐站 | 邮箱1 | 邮箱2 | 风格选择 | 更多 » 
 

«456 7 8» Pages: ( 7/8 total )
本页主题: [屏蔽]馆藏文物珍品(秦汉时期) 显示签名 |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fog /fog/ n. 雾 ]


贡纳场面铜贮贝器

两汉时期
西汉中期
佩饰物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残高39.5厘米

此器原状似为由重叠的两鼓组成,出土时上鼓己残。在下鼓鼓口沿铸有立体人物、牛马等2l个。人像按其发式、装束及行进之状大致可分为七组,即表现了七个族。每组多者4人,少者2人,其为首者皆盛装佩剑,当为酋长形象;后随者,或牵牛引马,或负物,应为部族成员。从整个场面看,当为臣服的诸族来向滇王纳贡。
远程图片:91.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6 | [90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customer /'kΛstəmə/ n. 顾客,主顾 ]


虎背鹿铜饰

两汉时期

佩饰物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长13厘米、宽105厘米

这件扣饰生动地表现了一只猛虎背负一只受伤之鹿而行走的形象。鹿性情温顺,在滇国青铜器上,常被描绘成为受猛兽追逐和残食的对象。
远程图片:92.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6 | [91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menu /'menju:/ n. 菜单 ]


鎏金四人舞俑铜扣饰

两汉时期西汉

佩饰物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高11.7厘米、长15厘米

这四人服饰相同,均头戴冠,作舞蹈状。西南地区的民族自古以来均能歌善舞,喜以吹笙、击鼓相伴,踏歌为乐。
远程图片:93.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6 | [92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dull /dΛl/ a. 枯燥的,迟钝的,(天气等)阴郁的,(颜色等)暗淡的 ]


铜枕

两汉时期西汉

佩饰物
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长70厘米、宽13厘米、高3陆,视厘米

枕作马鞍形,两端上翘,各铸一圆雕立牛,中间有浮雕立牛3头。在西南的不少民族中,自古以来,直到近代,牛是象征财富的标志,故人们常在房屋山脊、gate前悬挂牛头。铜枕以牛为饰,大概也是出于这种用意。
远程图片:94.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7 | [93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fan /fæn/ n. 风扇,狂热爱好者;扇 ]


扶风纸

两汉时期西汉

1978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
残长7.4厘米、宽6.8厘米

扶风麻纸原料为麻类纤维,呈[屏蔽][屏蔽],有较多的麻纤维束和尚未完全打散的麻绳头,组织松散,纸浆分布不匀,纸质粗糙,但较坚韧、耐折,是纸的较为原始的形态,不宜书写。
远程图片:95.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7 | [94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shrug /rΛg/ vt. & n. 耸肩(表示冷淡、怀疑、无奈、不满等) ]


漆盒石砚

两汉时期西汉

文具
1978年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出土
长21.5厘米、宽7.4厘米

盒盖盒身里外均髹赭漆。砚为沉积岩类变质的板岩。盒中的研墨石呈方形,长宽各2.5厘米。厚0.2厘米,胶合在一块长宽各2.5厘米、厚1.l厘米的方形木块上。捏住木块,可将研墨石压在砚上研墨。当尚未使用具有一定硬度和形状的墨锭时,研墨的方法是将小墨丸(或碎块)置于砚面上,加水后用研石相压而研磨成墨汁,故大多数汉砚多伴有研墨石。
远程图片:96.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8 | [95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gunpowder /'gΛnpaudə/ n. 火药 ]


松塔形墨

两汉时期东汉

文具
1974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出土
高6.2厘米、直径3厘米

中国最初用粉末状墨,至迟到西汉初开始把墨制成小颗粒状,使用时要用研石把这种墨压在砚上研磨。后来把墨制成锭状,就可直接在砚上研磨。此松塔形墨黑腻如漆,烟细胶清,手感轻而坚致,虽埋于地下1800余年,仍未皴剥龟裂,其完整程度好像新脱模者,应是当时的极品。据《汉宫仪》,汉代隃麋(今陕西千阳)制墨最为有名。此墨出土地距[鄃]麋不远。很可能就是[鄃]麋之墨。
远程图片:97.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8 | [96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biology /bai'oləd3əi/ n. 生物学 ]


日晷

两汉时期

计时仪器
1897年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出土
边长27.4厘米、厚3.5厘米

由于计时器漏壶中的水位和水压无法保持均衡,使滴漏的速度有快慢的变化,观测时产生不准确的影响,汉代往往用日晷进行校准。其使用方法是将晷体放正摆平,在晷心的大孔中立“正表”,在外圆的小孔中立“游仪”,将正表与游仪照准日出、日入时的太阳位置,就可以计算出当日的白昼长度,使掌漏的人员据以调整昼夜漏刻,确定换箭日期。这件日晷用方形致密泥质大理石制成,正表、游仪虽均己遗失,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日晷,为研究古代计时仪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远程图片:98.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8 | [97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shoulder /'əuldə/ n. 肩;vt. 承担,肩负 ]


铜地盘

两汉时期东汉

占卜用具
正方形,组边长14.3厘米厚0.6厘米

铜地盘为古代一种模仿宇宙结构的占卜用具— 盘中的地盘。 盘由象征"天圆"的天盘和"地方"的地盘合成,此棋盘的天盘已佚。 占有六壬 、太乙 、遁甲 、雷公 多种,此为六壬 盘。一般六壬 盘上为天盘,中心刻画北斗,四周环列28宿和由星象表示的12月神;下为地盘,列有表示日月行度的天干地支和天、地、人、鬼4gate,或有与叫对应的星野。 盘的操作以天盘左旋,看北斗斗柄和月神在地盘上指示的辰位进行凶吉推算。
远程图片:99.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9 | [98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clock /klok/ n. 钟 ]


金医针

两汉时期西汉

医疗器具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长6.5~7厘米、直径0.12~0.18厘米

共出土4枚,均比现在常用的医针粗。这些针细长,柄端方形,针身圆形,柄上端有小孔。以针尖的形制来判断,可分为3种:三棱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锡针,用作点刺。针灸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独创的一种治病方法。金医针的发现,为研究古代针灸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远程图片:100.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9 | [99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hers /hə:z/ n. 她的(所有物) ]


针灸画像石拓片局部

两汉时期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画像石于山东省微山市两城出土
长94.5厘米宽91.5厘米厚24厘米

石刻画像共分3层,中层是针灸图。图左面有一个人面鸟身的神医,手冒执医针,正为病人作针刺治疗。把医者作成鸟像,正是为了象征战国名医扁鹊。
远程图片:101.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39 | [100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coward /'kauəd/ n. 母牛,奶牛 ]


"医王"铜盆

两汉时期西汉

医疗器具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口径27.6厘米、高8.3厘米

此盆的口沿刻有"医工"字样。"医工"即医者,汉代诸侯王国主管医务的官吏便称为"医工长"。由于长期使用,盆的口部和底部各有一处修补,系用铜钉铆合。此盆为中山王刘胜内府所用,是年代最早而自铭为医用的器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价值。
远程图片:102.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40 | [101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breeze /bri:z/ n. 微风 ]


“熹平石经”残石

两汉时期东汉

高45厘米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刻,原立于东汉雒阳城南郊大学(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学者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7经,历时9年,刻成46碑,作为儒学经典的标准定本。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壮举。据古史记载,当时观摹校核经书的人络绎不绝,车马塞道。汉末战乱,殃及石经,已少有整石存在。自宋代以来,则时有残石出土。
远程图片:103.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40 | [102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councilor // n. 顾问,(使馆)参赞 ]


朱书陶罐

两汉时期

明器
1957年陕西省长安县三里村出土
高23厘米

道教源于巫术、神仙方术,萌芽于西汉晚期,东汉后期已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信奉。它奉老子为教祖,行符咒巫术之道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这件陶罐器身书写朱红色隶体文字,是道教为死者解除不祥的遗物,反映了东汉末年道教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远程图片:104.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40 | [103 楼]
一夜N阵风



贴图大师奖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牛仔*&*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梦魇图腾
发贴: 38652
威望: 4
浮云: 83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3-14
最后登陆: 2008-03-0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tremble /'trembl/ vi. 摇晃,颤抖 ]


佉卢文井栏残石

两汉时期东汉

1924年河南省洛阳市采集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尊称释迦牟尼。教旨是解除世间烦恼,最终修行成佛。它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开始译佛经、立佛寺,后来传播渐广,成为一种信仰广泛的宗教。此井栏残石上刻佉卢文所记佛教僧侣活动内容的题记,是东汉灵帝年间(公元168~1[屏蔽])贵霜大月氏人流寓洛阳的史迹。
远程图片:105.jpg
顶端 Posted: 2005-11-01 19:41 | [104 楼]
«456 7 8» Pages: ( 7/8 total )
我来我网·5come5 Forum » 唯美贴图

Total 0.019352(s) query 7, Time now is:06-16 20:34,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Localized by 5come5 Tech Team, 黔ICP备16009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