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我网
https://5come5.cn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菠菜 | 软件站 | 音乐站 | 邮箱1 | 邮箱2 | 风格选择 | 更多 » 
 

本页主题: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屏蔽]05年导师简介 显示签名 |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ccount





性别: 保密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初出茅庐
发贴: 26
威望: 0
浮云: 1164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陆: 2008-01-16

5come5帮你背单词 [ supermarket /'sju:pəma:kit/ n. 超级市场 ]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屏蔽]05年导师简介

唐小宏 ,男, 1962 年出生。 1983 年获得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波技术专业学士学位; 1988 年留校工作; 1990 年获得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 1991 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 1998 年晋升教授; 2001 年评为博士导师。现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毫米波、亚毫米波专业委员会委员。
唐小宏教授长期从事微波与毫米波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国防预研、国家和省级基金项目十余项,在毫米波关键技术和通信、雷达系统等方面成绩突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六项。研制的成果已提供国内外许多单位使用,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与同事合作在全国性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近两年来,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3 ~ 6 名,招收博士研究生 1 ~ 2 名。
1991 年被省教委授予 “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 称号 , 被原机电部评为 “ 一九九一年度优秀科技青年 ”, 荣获 “1992 年度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 ”,1994 年被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会首批遴选为 “ 跨世纪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 ” 培养对象 , 同年享受 “ G0vern.ment特殊津贴 ”,1995 年荣获 “ 四川省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1998 年荣获[屏蔽]教育基金会 “ 第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 研究类 ) 三等奖 ” , 1999 年荣获 “ 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奖 ” 。

王玲 ,高级工程师, 1984 年 7 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固体器件专业
主要从事微波、毫米波通信系统与电路的研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发经验。承担指导研究生的任务,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
在 “ 八 . 五 ” 、 “ 九 . 五 ” 期间,承担并主研国家重点项目: 110dB 电调衰减器,吸收式开关、衰减器,模块化限幅器、开关,矢量调制器等微波控制器件,以及毫米波功率放大器,谐波混频器。目前在研项目:开关 — 滤波器组件,功率放大器,程控衰减器组件等。
荣获 1995 年和 1996 年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5 项科研成果获得部级鉴定; 在《微波学报》等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聂在平 ,男, 1946 年 10 月出生,副校长 , 博士生导师 / 教授
学科方向 : 天线理论与技术( 01 );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 03 );计算电磁学( 06 );电磁散射与逆散射( 08 );移动通信中的天线新技术( 14 );瞬态电磁理论及应用( 15 )
个人简历 :
1968 年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
1968.12——1970.8 中国人民解放军 0058 [屏蔽]劳动锻炼;
1970.8 —— 1978.8 四川省宜宾六号信箱 技术员
1978.91981.9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研究生
1981.101987.8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讲师 , 副教授 ;
1987.9[屏蔽].9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电磁实验室访问学者 ;
[屏蔽].10 —— 现在 先后任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副教授、教授( 1992.4 — )、博士生导师( 1995.12 — )系主任、副校长( 1995.12 — )并一直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 :
目前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新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天线技术;
? 计算电磁学 , 电磁散射与目标特性 ;
? 非均匀介质中场与波理论及应用 ;
? 电磁逆散射与成像;
? 超宽带短波通信天线的新型设计与研发;
? 时域电磁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科研成果 :
聂在平教授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学科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的博士生导师 ; 国际权威学术组织 “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 ( IEEE ) 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并兼任十余个全国性学术组织的重要工作。
他长期致力于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理论与工程科技研究,先后主持并[屏蔽]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防军事预研项目和国家 863 高科技项目在内的 20 余个研究项目,特别在其主要研究方向 “ 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及工程应用 ” , “ 宽带电磁辐射 ” 和 “ 电磁散射与目标特性 ” 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2002 年),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五项,科技成果鉴定十几项。上述成果均排名第一。发表学术论文逾 200 篇(排名第一或第二),其中 SCI 和 EI 共收录 78 篇;著、译 60 余万字,其中合著专著 “ 复杂系统中的场与波 ” 获 1997 年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并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作为副主编,他筹划、组织并参加编写了我国第一部 “ 天线工程手册 ” ,该书共 260 余万字 , 已于 2002 年出版。
聂在平教授 “ 十五 ” 其间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军事预研项目和国家 863 高科技项目在内的 10 余个研究项目,科研经费已达 800 万元。目前,本课题组由六位教授、副教授(其中四位为博士)和近 30 名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研究基础雄厚,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陈祝明 ,男,汉族, 1966 年 6 月出生于重庆市万盛区。 1983 年 9 月考入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学习, 1987 年 7 月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7 年 7 月分配至成都仪表厂工作,主要从事引进电子产品的开发和工艺等工作。 1990 年 9 月考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并于 1993 年 4 月毕业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其间,因参加《八毫米波雷达成像技术研究》获得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3 年 4 月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国家八五重大技改项目《高炉炉顶微波料面检测系统》的研制工作,并于 1997 年 5 月研制成功并投入上海宝钢 2# 高炉使用。 1995 年 9 月,考入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于 1999 年 6 月毕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此前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共发表科研论文 9 篇,其中一篇被国际著名检索工具 EI 检索。 现正从事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方面的技术研究。在教学上,担任了本科生的《遥测遥控原理》、《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和研究生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教学工作。

陈祝明 简介 :

教师姓名
陈祝明
教师职务 / 教师职称
副教授

出生年月
1966. 6
性别


学科方向(填编号)
07 , 08

教师简介:

陈祝明, 1987 年于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 1993 年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1999 年于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从 1993 年 4 月起,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从事雷达系统和雷达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曾获电子工业部科学进步一等奖 1 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其中多篇被 EI 检索。在教学上,担任了本科生的《遥测遥控原理》和研究生的《软件无线电技术》两gate课程的教学工作。






丁庆生 , 男, 学士,副教授
学科 : 信号与信息处理
研究方向 : 数字图象处理 , 数字视频技术 , 多媒体技术 , 工业控制系统
教学 : 为本科生开出 , 《 C 语言程序设计》 , 《微机原理及应用》 , 《单片机原理及接[屏蔽]术》 , 《数字图象处理》 ,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科研 : 参加多项科研工作 , 主要有 , 《图文电视制式研究》 , 《浓淡图象处理》 ,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系统》 , 《高速返修复绕机》 , 《舞台设备控制系统》 , 其中《图文电视制式研究》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速返修复绕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生培养 : 一九九六年开始任硕士生导师 , 己毕业硕士生 10 人 , 在读硕士生 13 人

窦衡 ,出生年月: 1964 年 4 月,副教授、 [屏蔽] 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微波成像、阵列信号处理、雷达系统、 EDA 技术、 FPGA 开发、研究与应用等。
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作为主研完成项目 “ 微波成像测量雷达实验系统 ” 、 “ 大天线阵列成像雷达实验系统 ” ,双获 1992 年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研完成项目 “ 大阵列成像体制试验研究 ” ,获 1998 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项目 “ 随机分布阵雷达技术 ” 、 “ 稀布阵布阵方法及子阵化分方法 ” 。
培养硕士二名。

樊丰 ,男,出生年月: 1963 年 5 月 25 日, 副教授 ,樊丰于 1986 年 4 月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樊丰于 1990 年 6 月至 1992 年 8 月在比利时根特大学进修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信源压缩编解码,于 1997 年 10 月晋升为副教授。樊丰曾先后给大学本科生讲授过 Fortran 语言, C 语言,软件技术基础,数字通信原理,图象通信等课程;曾先后在美国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上,在美国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上, 在 欧洲 Signal Processing 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1991 年樊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名称: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性能与抑制窄带干扰的研究,主要研究者:李乐民院士、刘飞、樊丰、沈哓讯、冯钢,奖励等级:四等。樊丰于 2000 年 9 月开始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至今。
学科方向 : 信号与信息处理 硕士培养方案 之 6 和 7

樊勇 ,男,出生年月: 1963.10 , 副院长 / 教授、博导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0 年被授予 “ 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川省硕士学位获得者 ” 荣誉称号; 2000 年被授予 “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 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毫米波通信技术、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 / 电路与系统、毫米波雷达关键技术与系统;感兴趣研究方向包括:光与微波毫米波相互作用、无线宽带接入、汽车防撞、智能交通等。先后主持完成和承担国家 “ 863 ” 、国防预研等重大科研项目 20 项,其中:在研项目 5 项。 11 项成果通过设计定型、省 / 部级科技成果鉴定或专家验收。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 》、《电子学 报》、 《通信学 报》、 《应用科学学 报》等 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其中 10 篇被 SCI 、 EI 收录。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 22 人,每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 4 ~ 6 人,每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 2 ~ 3 人。主讲本科生课程《微波固体电路》,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无线系统的微波与射频设计》。
学科方向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01 、 02 、 06 、 10 )

韩春林 ,男,出生年月: 1962.9 , 副校长 / 教授 , 1980 年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硕士学位。 1984 年留校任教, 先后从事雷达信号处理,合成孔径与成像技术,相控阵雷达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获国家级、部省级奖励三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先后讲授 《雷达原理》 , 《数字信号处理》等 课程数gate。 近期的研究领域有:阵列信号处理与 DBF 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算法,雷达信号处理与硬件实现,信号的光传输与光控相控阵技术 .
学科方向 : 5 , 2 , 1

何松柏 ,博士,副教授。 1995 年 7 月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主要从事无线射频通信、扩频通信、微波线性和非线性电路系统、混沌技术、微波频率合成技术及无线短距离通信的研究, 3S ( RS 、 GIS 、 GPS )及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主持和完成相关的科研项目共十余项。已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 20 余篇。
主要开设研究生课程:射频与微波电子学、无线通信系统工程、微波和无线频率综合器理论与设计;本科生课程:锁相技术、微波固体电路等。
2003 年 4 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 “ 优秀毕业研究生(博士) ” 称号; 1998 年 4 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 “ 优秀硕士论文奖 ” ; 2001 年 3 月获得四川省 1991--2000 年度做出突出贡献优秀硕士、博士生称号。

胡皓全 : [屏蔽] 年 3 月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 年 6 月晋升副教授, 2001 年 6 月晋升教授。 1996 年 4 月任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兼微波工程系系主任, 2001 年 7 月任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处长。
  一直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本科、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编写统编教材《电磁场与波》,主编教材《电磁兼容性测量》。七五以来担任多项军事预研课题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线理论与工程应用、电磁兼容测量与预测分析技术。作为主研有 6 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 3 项成果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20 多篇,目前仍承担 2 项十五军 事预研课题。

何子述 ,男,出生年月: 1962.10.14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先后从事阵列信号处理、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天线技术、微机自动化控制、相控阵雷达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电子部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讲授课程有:本科生的《信号与系统》,研究生的《数字信号处理》。近期的研究领域有:阵列信号处理与 DBF 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中的空时处理与 MIMO 技术、信号的光传输与光控相控阵技术。
学科方向 : 5 , 4 , 1

胡俊 ,副教授,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学科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的硕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天线理论电磁散射与逆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0 年 6 月获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 2000.12-2001.12 期间,在 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通讯中心合作研究 , 任助理研究员。 2002 年 8 月破格晋升副教授。其 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电磁学、电磁辐射与散射等。先后承担并[屏蔽]完成九五国防重点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等多个课题。其中计算电磁学研究成果 - 快速多极子方法、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已被 SCI 检索 3 篇, EI 检索 12 篇, ISTP 检索 1 篇。先后获 98 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胡永忠 ,男,出生年月: 1969 年 2 月 , 高级工程师 , 1993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现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系统工程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完成十余项科研课题的研制工作,曾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专利一项。
学科方向 : 3 , 4

解梅 , 1982.2 本科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七系。 1992 年和 1996 年在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图像识别、图像编码、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 多篇被 SCI , EI 和 ISTP 收录。 参加并负责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曾获得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1997 年 7 月 —1998 年 7 在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 CDMA 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8.7—1999.7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是学校首批 “ 人才工程 ” 青年专家组成员。 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学科评议专家 , 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专家组成员 。 主要研究领域是 图像处理(识别、检测、编解码);现代信号处理(时频信号分析、小波变换);通信信号处理(单载波和多载波 CDMA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目前 正承担的课题包括国家重点项目、 “ 十五 ” 预研项目等 。
研究方向:数字视频、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其应用、 图像处理、小波分析及其应用
单位电话: 028-83205468
电子邮箱: xiemei@ee.uestc.edu.cn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邮政编号: 610054

敬守钊 , 1983 年 7 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 1983 年 7 月 —1985 年 8 月在 O 八一总厂从事雷达总调工作; 1985 年 9 月 —1988 年 4 月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 “ 有源网络 ” 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8 年 5 月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微波中心从事科研工作。
曾参加近十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包括三个产品化的型号项目;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一项,自主研制开发产品十多项,其中一项获 “ 四川省电子科技进步一等奖 ” 、 “ 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同时被成都市列为 “ 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 并被命名为 “ 国家级新产品 ” 。 1996 年被聘为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各种电子系统特别是射频及微波信道系统的应用研究,在低噪声振荡源、高线性宽带 VCO 、锁相频率综合器、宽带低噪声放大器、微波高功率线性放大器、以及各种调制与频率变换技术等相关领域均有较深入的研究。

李春光 :男, 1976 年出生于辽宁铁岭, 1999 年留校任教,现在职攻读 “ 电路与系统 ” 学科博士学位。 2003 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现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复杂网络、时延系统、模糊控制以及神经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李雷 ,副教授, 出生年月 : 1968 年 1 月,性别 : 女
[屏蔽] 年 7 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无线电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同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系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学习,于 1992 年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1 年底提前毕业留校后进入电子实验中心工作至今。
1999 年晋升为副教授。
在电子实验中心长期从事电子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主编了《集成电路应用》教材 , 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四川省和学校的各种奖励 . 其中主持负责的 “ 集成电路应用系列实验 ” 获校优秀实验二等奖 ; 参与完成的 “ [屏蔽]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体系 推广电子技术实验等级考核制 ” 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 建立新型实验教学平台 实现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现代化 ” 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讲授课程有《模拟电路基础》,《集成电路应用》,《模拟低频电子线路实验》,《模拟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 《电子测量》等。
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微波及毫米波的理论与技术。
学科方向 070208 ( 09 )

李立萍 ,女,副教授。 1984 年毕业于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4 ~ 1992 年先后在航天部某企业和电子部某研究所工作, 1995 年和 2000 年分别在电子科技大学获信号与信息专业硕士学位和电路与系统博士学位。
现主要从事阵列信号处理,高速信号处理和微弱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课题主要成员和课题负责人承担 "863" 、 "973" 等科研课题多项,在国内各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文章 20 余篇。

廖晓峰 ,男, 1964 年生,电子工程学院 “ 电路与系统 ” 教授,博导。 [屏蔽] 年于四川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7 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电路与系统学科博士学位, 1996 年 1 月至 1996 年 12 月在中国科学院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研究; 1997 年 1 月至 1997 年 12 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研究; 1997 年 11 月至 1998 年 4 月在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任客座副研究员; 1999 年进入重庆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9 年 10 月至 2000 年 9 月及 2001 年 3 月至 5 月在香港城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研究; IEEE 会员,多个国际学术刊物审稿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80 余篇,被 SCI 检索 30 余次。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网络、计算智能、计算机体系机构等。

刘钊 ,性别 : 男, 1943 年 9 月生。
1966 年 7 月毕业于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测量专业。毕业后在[屏蔽]农场锻炼及电信局工作。 1978 年调回学校,从事电子对抗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 1984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情报工学科坂井研究室工作,进行图象、文字处理研究。 1986 年回国,返校后在本校电子工程学院图象传输与处理专业工作至今。 1995 年被聘任为教授, 1998 年被聘任为博士导师。
在校期间曾讲授过多gate研究生、本科生课程,包括 “ 数字图象处理 ” 、 “ 离散数学 ” 、 “ 模式识别 ” 等,所授课程均得到学生好评,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从 93 年以来培养了硕士研究生 16 名、博士研究生 3 名,现在读硕士研究生 17 名、博士研究生 3 名。在国内一级核心刊物和校学报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
“ 八五 “ 、 “ 九五 ” 期间参与和主持过多项科研工作,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项目有 “ CD 码保护下的图文电视 ” 、 “ 装甲侦察车 ” 、 “ 装甲情报处理车 ” 等。曾经获得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四川省G0vern.ment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其中 “ 装甲侦察车 ” 项目已获 99 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装甲情报处理车 ” 项目正在报奖中。
现在从事的科研工作涉及图象采集、识别、压缩、存储;图象传输系统及纠错编码;数字视频和多媒体技术;电子地图的生成和高速显示。

刘光祜 ,男,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1968 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 现国防科技大学 ) 电子工程系。毕业后曾在原电子部 4111 厂设计所工作。 1976 年调到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至今。 [屏蔽] - 1992 年作为高访学者赴美国内华达-里诺大学工作三年,从事 DR 及指数渐变微带线的应用研究。
在教学领域,能胜任各gate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现任电子科大 《 模拟电路 》 课首席教师。
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雷达通信等领域的射频微波电路与系统研究以及应用电子技术研究。对 IC 器件的动态及应用有较好的把握。近年来在高指标跳频源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若干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成果。

吕明 , 副教授, 1987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电子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参加过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其中有: (1) 作为第一发明人, “ 任意概率分布随机噪声发生器 ” 等两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 作为第二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国家 863 高技术项目 “ 数字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 ” 的研究工作,该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了科委组织的省级鉴定; (3)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 “ PD 雷达四维跟踪 ” 、 “ 光纤振动分析测量系统 ” 、 “ INTEL86/310 飞机疲劳实验系统 ” 等五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这些项目均顺利通过部省级鉴定。
目前研究的领域有:( 1 )数字通信技术;( 2 )雷达和通讯信号处理技术;( 3 )相控阵雷达技术;( 4 ) DSP 技术。

吕幼新 ,副教授,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男, 1963 年 6 月出生,籍贯:四川大竹县, 1983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6 年在西安交通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来到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工作至今; 1993 年晋升副教授。现任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 ( 主管本专科教学工作 , 包括专业课实验教学、成人继续教育的教学和学生管理 ) 、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首席教师、电子科技大学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学科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从事雷达信号理论、高速实时信号处理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完成 “ 超宽带雷达信号产生系统 ” 、 “ 数字化接收系统的研究 ” 、 “ 数字多波形信号产生系统的研究 ” 等科研项目,获得部级鉴定成果 3 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已在《通信学报》、《信号处理》等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编著有《信号与系统分析》 ( 电子科大出版社, 1999 年 ) 、《信号与系统解题指导》 ( 电子科大出版社, 2001 年 ) 、《信号与系统复习考研例题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年)。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12 名。目前,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科研项目 3 项,在研项目总经费 200 余万元 , 指导硕士研究生 18 名。主讲本科生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信号与系统》、硕士生学位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皮亦鸣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电子工程学院
1968 年 10 月出生, 1993 年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 1994-1996 年在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学与通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7 年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2002 年担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2004 年担任博士生导师。 主持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 863 高技术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目前从事图像传输与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和导航定位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 (028)83202382
Email: ympi@uestc.edu.cn

唐斌 ,博士(后), 教授 , 出生年月 : 64.8 ,性别 : 男
现从事雷达、通信、信息对抗和应用地球物理领域的技术和系统研究与教学工作。
86 年重庆大学通信专业本科毕业。 91 年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毕业。 92 年美国 AM&T 大学访问学者。 96 年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博士毕业。 98 年西南石油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
参加、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和横向协作科研项目。获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以第一作者在《电子学报》、《通信学报》、《声学学报》、《地球物理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电子科学学刊》、《信号处理》、《 IEEE Journal of Oceanic Engineering 》、《 Journal of Electronics 》等高级别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50 余篇,多次被 SCI 和 EI 等检索
学科方向 : 数字侦察接收机、时频空信息获取与处理、高速数字信号处理

唐宗熙 ,男,教授,博导,生于 1956 年 6 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84 年留校工作至今,主要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波测试技术及仪器和超导电子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86 年晋升为讲师, 92 年晋升为副教授, 97 年晋升为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微波学会微波、毫米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
近十年来,完成科研项目十多项,大多数项目获得国家级或部省级科技奖励。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完成的 “ 微波集成电路基片复介电常数非损伤测试方法与系统 ” 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发明三等奖,作为第一主研人或主研人还获得部省级二等奖二项 、 三等奖五项 、 中国专利优秀奖一项,作为第一或主要起草人起草国家标准两项 、 发表科技论文二十余篇。现主要开展工作领域为微波、毫米波电路、器件、仪器和系统的研究。
因在科技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得了四川省首届青年科技奖 、 机电部部级优秀科技青年 、 [屏蔽]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 光华科技基金奖 、 G0vern.ment特殊津贴专家 、 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多项国家级或部省级荣誉称号。

王建 , 1956 年 9 月生,四川威远人,教授。从事天线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微波与毫米波测试技术、瞬态电磁场理论及应用、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参与和完成了 “ 分层媒质中异常物体的电磁散射 ” 课题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介质体电磁逆散射理论和数值实现 ” 和 “ 地下异常体瞬态电磁响应特性研究 ” ,主持完成了 “ 313 雷达天线比较器设计 ” 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研究了如下一些科研课题: “ 飞行器天线近场测量研究软件开发 ” 、 “ 再入体截短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 ” 、 “ TLP — 312 特种体制雷达天线分系统 ” 和 “ 对数周期天线阵特性分析计算软件 ” 等。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在教学研究课题 “ 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素质的[屏蔽]与实践 ” 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在科研工作中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物院国防科技预研基金二等奖。讲授《 C 语言》、《软件技术基础》、《天线原理与设计》、《天线和电磁散射中的矩量法》等本科生、硕士生课程。 2002 年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微带电路的数值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

王建国 ,教授, 1954 年 10 月出生。 1982 年 1 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应用数学专业。 1986 年 6 月同校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0 年 7 月被评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教授。
1988 年以来,主要从事雷达成像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长期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工作,承担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课程《小波变换理论和方法》、《现代雷达成像技术》、《目标分类与识别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和成像技术,目标识别和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对抗技术,小波变换和数据压缩技术等。

王锡良 ,副教授,副教授 / 博士
自从 1990 年 12 月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以来,一直在本校微波测试中心从事电磁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工作。工作期间共承担和负责了 8 项课题任务,在电子学报等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

王园 ,副教授,女,出生年月: 1963 年 4 月。
长期从事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良,教学经验丰富,曾获得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被评为校优秀教师;与其他同志合编的《电磁场与波》获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全国工科类电磁场试题库编制工作,并通过国家教委鉴定。
参加电磁兼容科研工作,并发表论文若干。

魏平 ,男, 1966 年出生,副教授,电子工程学院。本科、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曾经主持完成过多项研究项目,有 7 项成果通过部级鉴定,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发表论文 30 余篇。在教学方面讲授本科生课程《随机信号分析》、硕士生课程《谱估计》和博士生课程《阵列信号处理》。在研究方面目前负责有关通信信号分析、测向定位、电子侦察系统等方面的预研项目和 863 项目。

吴正德 ,教授,男, 1945 年出生。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3 年受聘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屏蔽],民盟中央[屏蔽],四川省政协[屏蔽],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毫米波雷达与通信系统,光与微波相互作用。发表论文约 60 篇,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2 项,省部级奖 8 项。其中 3 毫米波系列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已在国内高校、研究所、工厂等二十多个单位推广应用,并出口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 1991 年以来,完成了我国 3 毫米波数字和图象通信系统研究,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已[屏蔽]自主先期进入 3 毫米通信新频段。突破了 3 毫米相干脉冲发射机技术关键,为我国第一台 3 毫米战场侦察雷达原型样机和末制导技术作出重要贡献。先后培养了二十几名硕士、博士。
E-mail: zdwu@uestc.edu.cn

熊金涛 , 男, 1966 年出生,博士;电子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讲《模糊信息处理基础》、《现代通信原理》、《通信系统与技术》、 《自动控制原理》等研究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指导多名研究生。
曾获 “ 电子科技大学托普教学优秀奖 ” 和 “ 电子科技大学华威 · 国腾奖教金 ” 。
现任电子工程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通信系统、雷达系统、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负责和参加了多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 863 高技术领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基金项目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电子部科技进步奖三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项。在各种学术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20 多篇,其中多篇被 EI 、 ISTP 等收录。现承担多项通信系统、雷达系统与技术、信号处理领域的科研项目工作。

徐继麟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自 60 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讲授本科生课程:《信号与系统》、《雷达信号理论》等 5 gate课程;硕士研究生课程 2 gate,即《网络理论》、《表面声学引论》;博士研究生课程《信息融合》。 62 年开始从事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雷达信号处理、声表面波技术、声子-电子转移技术等研究。主持了十余项国防预研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目前主要从事超宽带雷达、超宽带通信、软件无线电、信息融合及蓝牙、无线局域网、现代信号处理等技术研究。出版专著一册(《特种固态模拟器件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5 );在 IEEE 雷达、微波、 ICA (国际声学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电子学报、电子科学学刊、通信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其中多篇被 EI 等检索及引用。在教学方面分别获四川省和电子工业部教学优秀成果奖各一次。声表面波色散延迟线、调相信号的声表面波检测技术、超分辨信号处理、宽带信号产生与处理等科研成果先后获成都市科技奖一次,四川省及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五次。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项目 “ 新型扩频信号型式及产生与处理 ” 被评为特优成果。

徐锐敏 ,教授,男, 1958 年 12 月生于四川夹江。 1982 年 1 月大学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在电子部二十九所工作近三年, 84 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所硕士研究生学习, 87 年 4 月研究生毕业留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93 年 11 月 ~96 年 5 月学校公派到新加坡科技集团下属 Agilis 通讯公司进修工作,从事卫星地面站 VSAT 系统高频前端的研发, 1996 年 5 月回国返校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尤其是非线性微波毫米波固态电路与系统,科研鉴定和获奖成果三十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目前[屏蔽]的课题组承担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包括微波 / 毫米波集成电路、多芯片模块( MCM )、频率合成器、放大器和前端子系统。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工程学院二系
邮 编: 610054
电 话:( 028 ) 3206188
传 真:( 028 ) 3206188
E-mail: rmxu@uestc.edu.cn

羊恺 , 30 岁,高级工程师,在职博士,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微波中心、电子科技大学 -Agilent 高频 EDA 培训中心以及及信息产业部微波、毫米波系统及测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的 CAD 、 CAA 和制作技术,微波自动测量技术,以及微波介质材料和高温超导薄膜材料微波电参数无损伤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或骨干研究人员已完成了科研项目 15 项,参加项目总经费达 870 万左右,其中有 8 个项目已通过了省部级鉴定,均属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并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电子部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国防科技三等奖 2 项,成都市科技三等奖 1 项,发表论文 15 篇,同时还参与了 IEC\TC90\WG-8 “ 超导薄膜表面电阻 Rs 测试方法 ” 国际标准的比测工作。讲授一们研究生课和一们本科课程,并获电子科技大学 99 年度奖教金。

杨峰 ,副教授 , 出生年月: 1962-09 , 性     别:男
1983 年、 1995 年和 1998 年分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是电子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目前承担 : 1 、研究生课程《通讯与电视工程中天线技术》; 2 、本科生课程《天线原理与设计》和《微波技术与天线》。
科研获奖及发表学术论文: 1 、《复杂非均匀媒质中场与波的高效数值方法及其在石油电测井分析中的应用》, 1998 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数值模式匹配法在电法测井中的应用》, 1995 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 、包括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Sensing 》,《 Journal of Electrics 》,《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电子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和《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目前研究方向: 1 、通信中的天线技术(含智能天线); 2 、电磁成像; 3 、计算电磁学。目前还承担多项科研任务。

杨建宇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1984 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7 年和 1991 年分别在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1991 年留校任教。 1993 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9 年晋升教授, 2001 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全面负责学院工作,主管学科建设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任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校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评议组成员。
从事毫米波成像雷达系统、 LFMCW 雷达体制理论等关键实现技术及新体制雷达、信号检测、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已完成 “ 毫米波雷达成像技术研究 (二维成像八毫米雷达) ” 、 “ 逆合成孔径雷达运初补偿与成像 ” 、 “ 高线性宽电调振荡器研究 ” 、 “ 高炉炉项微波科面检测系统 (实时三维成像三毫米雷达) ” 等科研项目,获得部级鉴定成果 3 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验收 1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已在《电子学报》、《 JOURNAL OF ELECTRONICS 》、《计量学报》、《电子科学学刊》、《信号处理》、《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和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 20 多篇。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5 项,指导硕士研究生 8 名、博士生 1 名,主讲博士生课程《雷达信号理论》、硕士生课程《信号检测与估计》,讲授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
联系地址: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 (610054)
联系电话: (028)3201448
电子邮件: keyanke@uestc.edu.cn

杨万麟 ,出生年月: 1945 年 11 月,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导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导航专业, 1981 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学硕士, 1985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理学硕士, 1991 年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2 起享受G0vern.ment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微波成像、雷达系统、信号处理、图像数据压缩加密传输、模式识别、数字集成电路系统开发等。
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主持完成的 “ 微波成像测量雷达实验系统 ” 、 “ 大天线阵列成像雷达实验系统 ” 双获 1992 年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 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1992 年被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评为 “ 七五 ” 预先研究工作先进个人;主持完成的 “ 大阵列成像体制试验研究 ” 获 1998 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已培养博士三名,协助培养两名;培养硕士十五名;现正指导博士生六名,硕士生七名。

杨显清 ,副教授 ,微波工程系系主任
  1982 年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获得数学专业学士学位 并留校任教至今 , 1987 年获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 1988 年 4 月任讲师, 1996 年 7 月任副教授。
一直从事电磁场和电磁兼容性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场数值计算、电磁兼容性预测分析。从 “ 七五 ” 以来,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部、省级科研鉴定成果七项,获省级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一项,发表研究论文 10 余篇。目前正在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电磁干扰预测分析和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研究工作。
承担本科生的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课程和研究生 “ 高等电磁场理论 ” 课程的教学工作。正式出版部规划教材两本,辅助教材两本;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教委优秀 CAI 软件三等奖,部级教学成果鉴定两项 。

杨晓波 ,教授,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
1964 年 5 月出生, 1988 年 12 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工学 硕士学位 , 教授。
92 年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 94 年获三等奖一项, 1995 年破硌晋升副教授, 2001 年晋升教授。 1996 年获电子部 “ 优秀科技青年 ” 称号, 1998 年入选校 “ 人才工程 ” 。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信息产业部 “ 微波毫米波系统及测试重点试验室 ” 主任兼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测量分会会员、成都市质量检测委员会常务理事 , 成都市青联委员等工作。

张扬 ,副教授, 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
  1962 年 6 月生, 1978 年 9 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一年后被选派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工学院电子与电讯工程系学习, 1985 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5 年 9 月至今,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任教, 1993 年 9 月至次年 6 月间借调到学校 “211 工程 ” 办公室工作。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主任助理、全国高校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成都市[屏蔽]代表。
现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和《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成果有: “ 任意概率分布随机信号发生器 ” 等 2 项国家发明专利; “ 米波雷达超角分辨技术 ” 、 “ 自适应干扰置零原理实验系统 ” 等 7 项部省级科技鉴定成果,其中 2 项鉴定成果分别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

张红雨 :男, 1968 年生,湖北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引进人才,主要专长为通信、信号处理,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等的基础研究和开发。
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市级项目十多项,包括国家技术创新基金,国家 863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和其它部省市级项目,现在在研项目三项。发表论文近十篇,国家发明专利四项,获得部级三等奖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 :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信息安全技术, SOC 设计技术

张晓玲 , 女, 37 岁,博士,电子科学大学副教授,硕士导师。 1988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0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8-1994 年主要从事有线电视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工作。近几年一直从事干涉 SAR 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国防科工委 “ 9609 工程 ” 项目 “ 三维 SAR 成像处理技术研究 ” 以及 “ 863 ” 项目 “ 分布式卫星 SAR 系统总体技术研究 ” 的主研者之一,已有十余篇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内外一级和核心刊物上。还参加了国防科工委 “ 9609 工程 ” 项目 “ 典型军事目标特征提取与目标识别技术 ” 、 “ SAR 图像和光学图像复合与信息提取技术 ” 的研究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广义极化 K 分布的研究 ” 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干涉 SAR 成像处理、雷达图像处理与目标识别, GPS 技术等。

张玉兴 , 男,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
1965 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留校任教至今。 1985-1987 年赴美国休斯敦大学任访问学者。现为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线路与系统教研室教师。 长期从事 射频电路与系统、微波电路与系统、频率合成技术、通信系统信道 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著有了 21 世纪特色教材《射频模拟电路》一书。 培养研究生多人。
在教学领域, 能胜任各gate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担任 《 模拟电路 》、《射频模拟电路》、《锁相技术》、《通信技术与系统》等 课程的教学。
在科研领域,主要从事雷达通信等领域的射频微波电路与系统研究以及应用电子技术研究。在雷达频率合成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Synthesizer-DDS )、锁相环( Phase Lock Loop-PLL )频率合成器、高频微波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微波线性功率放大器、大动态范围高线性接收机、高纯度频率源技术等领域获多项科研成果,并荣获省部级多项奖励。对 IC 器件的动态及应用有较好的把握。近年来,在 DDS 源的理论分析和应用方面发表论文近十篇。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 射频电路与系统、微波电路与系统、 高纯频谱频率源、专用短程通信等。

赵延文 , 1965 年出生, 1987 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 94 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物探系地球物理测井专业、获硕士学位, 97 年于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87 年 7 月至 91 年 9 月在四川省武胜县中心中学校任高中物理的教学工作, 98 年 5 月到 99 年 11 月间,由国家公派赴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作访问学者,在国际知名学者 K.K.Mei 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电磁散射和计算电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99 年 11 月回校后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001 年晋升为副教授。
长期从事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在积分方程法、时域有限差分法及逆散射方法等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参加了 “ 阵列电测井的数值模拟和成像研究 ” 、 “ 复杂非均匀地层电磁脉冲测井响应及时域逆散射研究 ” 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并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

周先敏 ,研究生导师,四川省优秀教师,教授,长期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新型信号产生及处理、多媒体声像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新型传感技术。是 “ 八 ? 五 ” 和 “ 九 ? 五 ” 国防预研两项课题的负责人之一,是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9572011 ) “ 高性能多传感信息转换新方法探讨 ” 的申请者和负责人,是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主研,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三次获得电子部、四川省级科研进步奖。先后获得机电部、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3~1994 年赴美国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研究。 1997 赴香港参加 APMC 。近年国内外发表论文 30 余篇,四大检索收检九篇,出版专著一本(电子工业出版社)。是四川省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声学学会超声电子学分会委员。是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科技委委员。

朱红 ,副教授,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副教授。主讲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与仪器原理、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等课程。电子科技大学 “211 工程 ” 现代电子实验中心教育工程项目负责人。主编《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及测试技术》一书和全[屏蔽]编电教片两部。先后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

鲍景富 ,博士,教授。 1964 年生,浙江人, 1986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 [屏蔽] 年毕业于电子科大电子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6 年获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 1990 年参加了 “ 海红 7 工程 ” 的研制工作并获的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 年参加 “10 号工程 ” 的研制工作, 1994 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 2 等奖 ( 第一主研 ) , 1995 年 3 毫米低相噪信号源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 3 等奖 ( 第一主研 ) ,毫米波测频测谱系统获四川省电子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 1995 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 1997 年获四川省第四批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获得者,同年获四川省优秀科技青年。在电子学波,电子科学学刊,仪器与仪表学报及国内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20 篇以上。 1998 年到 2004 年期间在日本索尼株式会式本社等公司和地方工作,曾开发过无线局域网的硬件开发和设计,参加和主持过 WCDMA 的射频系统模块开发和系统测试,以第一技术研究员主持超小型蓝牙模块和移动体的数字电视高频头的产品技术开发,并量产用于手机之中,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在小型化设计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2004 年底作为 “ 人才引进 ” 返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工作。 研究方向:频率合成信号源,低相位噪声技术,雷达接收机技术。 无线射频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局域网射频技术等。

杨仕文   简历:分别于 [屏蔽] 年、 1992 年和 1998 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92 年 04 月 —1994 年 03 月,电子科技大学高能所,助教。 1994 年 04 月 —1998 年 10 月,电子科技大学高能所,讲师。 1998 年 10 月 —2002 年 02 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 Research Fellow )。 2002 年 02 月 —2005 年 01 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科学家( Research Scientist )。 2005 年 01 月 — 现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学术任职: 1 ) 2000 年 07 月 —2004 年 04 月, IEEE 会员 ( IEEE Member )。 2 ) 2004 年 04 月 — 现在, IEEE 高级会员 ( IEEE Senior Member )。 3 )担任过 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强激光与粒子束以及多次国外学术会议的稿件评审工作。荣誉及奖励:获 1999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论文:包括在 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 IEE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Tech., IEEE Antennas Wireless Propagat. Lett., IEE Proc. H, Microwave Opt. Tech. Lett. ,《电子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 16 篇已被 SCI(E) 检索, 23 篇被 EI 检索, 4 篇被 ISTP 检索。 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研究方向: sss 1. 天线阵列技术; 2. 新机理天线。 3. 高功率微波。 联系方式: E-MAIL : swnyang@uestc.edu.cn

王卫星 简历: 男 , 教授 , 博士后, 2001 年初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专业的终身 DOCENT 职称 ( 博导及教授 ) 。 1997 年至 2001 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任欧盟( CHACO )一研究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并进行博士生指导工作。 1994 和 1997 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先后获得副博士及博士学位。 [屏蔽] ~ 1991 年在瑞典进行图像分析系统的国际合作研究。 1985 年和 1982 年分别在国内获得工程硕士和学士学位。先后研究和发展了几十几种图像及计算机视觉理论算法,发表了约 90 多篇有关的[屏蔽]和学术会议论文(大部分为国际学术论文)。参加或负责过若干个大型国家及国际研究课题。曾在瑞典图像工程及计算机视觉有限公司,瑞典国际项目及咨询有限公司和瑞典公路局图像系统应用培训中心任技术总顾问、高级工程师和技术经理,并研发了近十种不同的计算机模拟、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计算机视觉系统,而且被用于实际工业生产当中。 除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任教外,曾应邀在瑞典律力欧科技大学,芬兰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和 TAMPERE 科技大学讲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有关图像分析及计算机视觉方面的课程。曾被邀请评审国际期刊[屏蔽]和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另外,曾被邀请在国内外有关大学作机器视觉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学术报告 , 还被有关单位邀请参加国家大型企业改造工程投标会议等。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点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模式识别及计算机视觉在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图像分割算法及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

张晓玲 ,博士,教授。 1964 年生。 1985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8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0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近几年一直从事雷达成像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和参加了多项科研项目。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承担的项目有:总装基金 2 项、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 1 项、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 1 项和横向课题 1 项。还是校电科院两项子课题的负责人。另外,还是一项国家“ 863 ”项目的主研者之一。已在国内一级和核心刊物以及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被 SCI 和 EI 收录十几篇。主要研究方向为: SAR 成像及干涉 SAR 成像处理及目标分类与识别,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等。已培养硕士七名,现正指导硕士生十二名,,协助培 养 博士生一名;


[ 此贴被account在2006-09-12 11:03重新编辑 ]
顶端 Posted: 2006-09-10 23:00 | [楼 主]
tiancaibill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5come5课件组亚洲1号主力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唯war独尊
发贴: 11103
威望: 3
浮云: 469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4-09-27
最后登陆: 2008-03-10

5come5帮你背单词 [ render /'rendə/ vt. 致使,使在为,给予,提供,翻译,的出,呈递 ]


里头好多都不像是05年的哦,怀疑ing。。。
顶端 Posted: 2006-09-10 23:11 | [1 楼]
clamon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消失了...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动漫联萌
发贴: 3760
威望: 3
浮云: 426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10-14
最后登陆: 2009-05-01

5come5帮你背单词 [ stocking /'stokiŋ/ n. 长袜 ]


这个介绍应该有些年月了,那时杨还是院长
顶端 Posted: 2006-09-11 10:36 | [2 楼]
一巴掌踢飞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努力奋斗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考研俱乐部
发贴: 17434
威望: 4
浮云: 14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9-04
最后登陆: 2011-06-06

5come5帮你背单词 [ globe /gləub/ n. 地球,地球仪,球体 ]


杨建宇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1984 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7 年和 1991 年分别在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1991 年留校任教。 1993 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9 年晋升教授, 2001 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全面负责学院工作,主管学科建设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任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校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评议组成员。
从事毫米波成像雷达系统、 LFMCW 雷达体制理论等关键实现技术及新体制雷达、信号检测、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已完成 “ 毫米波雷达成像技术研究 (二维成像八毫米雷达) ” 、 “ 逆合成孔径雷达运初补偿与成像 ” 、 “ 高线性宽电调振荡器研究 ” 、 “ 高炉炉项微波科面检测系统 (实时三维成像三毫米雷达) ” 等科研项目,获得部级鉴定成果 3 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验收 1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已在《电子学报》、《 JOURNAL OF ELECTRONICS 》、《计量学报》、《电子科学学刊》、《信号处理》、《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和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 20 多篇。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5 项,指导硕士研究生 8 名、博士生 1 名,主讲博士生课程《雷达信号理论》、硕士生课程《信号检测与估计》,讲授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
联系地址: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 (610054)
联系电话: (028)3201448
电子邮件: keyanke@uestc.edu.cn


========================
电话少了个8.

他现在不是院长了。。

这个是以前的吧
顶端 Posted: 2006-09-11 11:46 | [3 楼]
nbphoenix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下次见你是什么时候呢……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变形金刚
发贴: 20702
威望: 3
浮云: 100000011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7-06
最后登陆: 2023-01-21

5come5帮你背单词 [ conceive /kən'si:v/ vt. 设想,构想出(主意、计划等) ]


不考电工 考不上~
顶端 Posted: 2006-09-11 11:53 | [4 楼]
铁血



性别: 保密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鹤立鸡群
发贴: 1075
威望: 2
浮云: 1225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4-03-31
最后登陆: 2007-06-27

5come5帮你背单词 [ anticipate /æn'tisipeit/ vt. 预料,预期 ]


有没有有变化的?
比如那些老师又取得新成绩?
顶端 Posted: 2006-09-11 12:52 | [5 楼]
account





性别: 保密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初出茅庐
发贴: 26
威望: 0
浮云: 1164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陆: 2008-01-16

5come5帮你背单词 [ enlarge /in'la:d3ə/ vt. 扩大,扩展,扩充,放大 ]


Quote:
引用第2楼clamon于2006-09-11 10:36发表的:
这个介绍应该有些年月了,那时杨还是院长

是2005年的导师简介,没到找这几年的~只是让大家参考参考~
顶端 Posted: 2006-09-11 13:22 | [6 楼]
account





性别: 保密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初出茅庐
发贴: 26
威望: 0
浮云: 1164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6-08-16
最后登陆: 2008-01-16

5come5帮你背单词 [ millionaire /miljə'n/ə/ n. 百万富翁 ]


Quote:
引用第5楼铁血于2006-09-11 12:52发表的:
有没有有变化的?
比如那些老师又取得新成绩?

这就不清楚了~
顶端 Posted: 2006-09-11 13:23 | [7 楼]
涅磐衣者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玫瑰原来这么折
等级: 荣誉会员
发贴: 21064
威望: 7
浮云: 880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8-31
最后登陆: 2012-03-02

5come5帮你背单词 [ shortcut /'o:tkΛt/ n. 捷径 ]


呵呵

继续复习

拼死考电路
顶端 Posted: 2006-09-11 22:50 | [8 楼]
一巴掌踢飞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努力奋斗
等级: 荣誉会员
家族: 考研俱乐部
发贴: 17434
威望: 4
浮云: 143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5-09-04
最后登陆: 2011-06-06

5come5帮你背单词 [ excellent /'eksələnt/ a. 优秀的,杰出的 ]


Quote:
引用第8楼涅磐衣者于2006-09-11 22:50发表的:
呵呵

继续复习

拼死考电路


现实点,就小杨了
顶端 Posted: 2006-09-11 22:54 | [9 楼]
我来我网·5come5 Forum » 考研专版

Total 0.012360(s) query 5, Time now is:06-01 16:34,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Localized by 5come5 Tech Team, 黔ICP备160098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