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我网
https://5come5.cn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菠菜 | 软件站 | 音乐站 | 邮箱1 | 邮箱2 | 风格选择 | 更多 » 
 

本页主题: 推荐一[屏蔽]  第五题的  少许改动  绝妙文章 显示签名 |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星坟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希望之光
家族: 格格乐心
发贴: 1558
威望: 0
浮云: 310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6-09-10
最后登陆: 2013-02-21

5come5帮你背单词 [ highway /'haiwei/ n. 公路 ]


推荐一[屏蔽]  第五题的  少许改动  绝妙文章

推荐一论文  第五题的  少许改动  绝妙文章
我自己没用  胡乱粘贴  用完了把资料全贴出来给大家

Quote:

否定之否定:中国经济[屏蔽]的必由之路
——论“十一五”时期G0vern.ment应审时度势合理运用各种经济手段
财政科学研究所  董聪聪

内容提要:
    [屏蔽]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人均GDP依然较低;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市场化[屏蔽]得到了有效解决,然而市场经济时期显现出来的一些弊病远非通过市场自身的完善就可以消除,市场和计划都只是经济手段,只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一种方法的运用会占据优势,“十一五”时期的[屏蔽]需要这两种方法兼收并蓄,G0vern.ment要加大调控力度,促进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市场失灵 “十一五”规划 “三步走”战略
历史回放:从小岗村“包干制”到国企[屏蔽](视角1)
中国的农村经济[屏蔽]始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随着“大包干”这种生产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推广,中国[屏蔽]也由农村到城市,从此揭开了中国经济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序幕。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农村[屏蔽]进一步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屏蔽]中,所有制的[屏蔽]意义尤为深刻,从中央到地方积极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目前,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依然并将始终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so.cia-lism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有制经济的合理补充,其自身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的发展。
20多年来,中国的[屏蔽]始终坚持着市场取向,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机制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对外经济活动也逐步按照国际的市场规则进行。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劳动力市场从无到有,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也都有了长足发展。总体上看国有大型企业的[屏蔽]也逐步稳健推进,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因而《[屏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总结了二十多年来so.cia-lism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把这些成就高度概括为三个“重大变化”:1,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基本上结束了商品短缺的状况,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so.cia-lism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我们的对外经济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屏蔽]逐渐展现出它的另一面,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制约着中国经济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和人民共同富裕理想的进一步实现。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以下是对中国20多年经济[屏蔽]的另一种视角。
历史回放:从小岗村“包干制”到国企[屏蔽](视角2)
安徽小岗“大包干”实践以来,尽管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然而贫困一直困扰着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2000年8月,《南方周末》报道了湖北监利县棋盘乡档委[屏蔽]李昌平上书朱总理的事迹,李昌平向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由此引发了中国G0vern.ment[屏蔽]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国的“三农”问题始终存在,只是[屏蔽]以来,市场机制的运转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经济十分落后,虽然在产业政策上,侧重工业发展路线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在计划安排上,也是有不可回避的失误的,比如农业投入相对匮乏,农业生产组织缺乏效率。农业是弱质产业,没有G0vern.ment的高度扶持,没有资本的高度追加,没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没有有效组织形式的合理安排,没有一定的效率与规模,是谈不到让农民真正的富裕起来的,结论只有一个,只依靠市场,解决不了中国的“三农”问题。
再分析一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国有企业[屏蔽]上。国有企业是so.cia-lism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经济学界的观点普遍认为国有企业是无效率的,必须通过各种改造,明晰产权,仿佛只有私有化才可以真正实现权责利的对等,只有通过国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出让,才可以“救活”企业,因而就有了股份制[屏蔽],就有了“抓大放小”。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国有财产大量流失,“效率”在损公肥私中,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化腐朽为神奇了。这里有一个悖论,国有企业似乎只适宜在计划经济时代生存,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国有企业不适应了,就要被淘汰。显然这是把计划与市场看作是格格不入的两种方式,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样搞的好,问题不在于国有企业是不是有计划地组织起生产的,现在任何一个大的跨国公司的生产与管理都是高度分工高度计划化的,关键要看这种生产是不是面向市场,是不是面向需求。
[屏蔽]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基尼系数已经攀升到0.45强,区域间、城乡间普遍的贫富差距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先富的人群与地区在享受[屏蔽]开放春风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并没有带动后富人群及地区的主动意识和要求,利益的既得者与普通人群和弱势群体出现了分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两极,这是市场经济靠市场方法无法应对的严重局面。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只是描述了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会先升高后降低,并没有给出这种表现的合理解释,在so.cia-lism国家,在出现了先富的群体以后,能够完全依靠他们的觉悟与爱心完成这一过程吗?首先在ca.pi-tal.ism国家就不会,他们是通过税收的强制性,通过高额累进税率,以一种非自愿的“有计划”的调节方式,来调节不同收入人群的收入,在so.cia-lism国家,理应更加重视这种分配的公平,市场是无法解决公平问题的。目前,适应so.cia-lism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教育体系并没有通过[屏蔽]得以完善,普遍看来在这些领域里的[屏蔽]是不成功的,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完全寄希望于市场,只想依托市场的调节功能,而忽视了国家计划。
计划和市场都是不断完善与发展着的经济手段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邓[屏蔽]从[屏蔽]开放之初起就一直在思考的重大问题。他说:“so.cia-lism同ca.pi-tal.ism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屏蔽]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屏蔽]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屏蔽]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邓[屏蔽]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so.cia-lism与ca.pi-tal.ism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so.cia-lism,ca.pi-tal.ism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ca.pi-tal.ism,so.cia-lism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所谓资源的有效配置,指的是使社会效率最大化的配置。要使社会效率最大,要求所有资源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其边际社会成本,如果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成本,意味着配置的资源过少,应当予以增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增加资源的使用会使增加的社会收益大于增加的社会成本;反之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收益,意味着配置的资源过多,应当予以减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减少资源的使用会使减少的社会成本大于减少的社会收益。由此可见,只有在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恰好相等时,资源配置才能够达到最优状态。一般来说,市场机制本身至多只能保证资源配置的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私人成本相等,而无法保证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相等。市场经济本身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完全性”。正是这些不完全性造成了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不一致,造成市场失灵
什么是市场失灵,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当市场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它就是失灵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表明,每一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而市场机制可能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问题,市场机制一直被认为是拥有较高效率的,然而所谓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和完全竞争一样都只是理论假定的存在,现实中市场不均衡才是常态的,任何瞬时的均衡都是统计意义上的,拥有完全信息的完全竞争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此外非完全竞争的自由竞争往往会引起垄断,在垄断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也不能够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其二是分配问题。看不见的手最多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而不能解决分配问题。实际上,纯粹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往往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两极分化。第三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凯恩斯理论认为在不存在着G0vern.ment积极主动干预的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常常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工人失业;相反如果需求过度了,则会引起通货膨胀。最后,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所以,市场仅是一种手段,没有一个高水准的计划安排是难以实现国民收入水平极大的改善的。因为计划可以是面向市场的计划,更可以是调整市场、改变发展路径的计划,还可以是在危机时化险为夷的计划,人类活动的能动性在计划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现在经济[屏蔽]的问题是大家都把重点放在对市场的讨论上,对计划很少谈及或是避而不谈,仿佛一说起计划就是要复辟,就是要回到当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仿佛就是要否定[屏蔽]一样,这样的观点是万万要不得的,也是很危险的,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市场的完善虽然还有必要进一步进行,但是市场无力解决的问题,比如发展问题,公平问题,需要另外的资源配置的方法,那就是计划。在方[屏蔽]意义上说,计划和市场的选取是没有优劣的区别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实现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和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效率最优,依靠计划的方法同样是可以实现,然而并没有完美的市场也没有准确无误的计划,各国在经济发展上都是各有所长的选取这两种手段,把二者结合起来。中国[屏蔽]从计划经济时期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其目的不是要忽视计划只搞市场,而是要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这两种手段,推进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
                    全球视野下的so.cia-lism国家经济战略
[屏蔽]之初,中国的经济是高度计划化的,学习的是前苏联模式,市场搞的不好,经济体制僵硬,缺乏弹性;市场化[屏蔽]以来,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依然处于so.cia-lism的初级阶段,距离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距离。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和国家的富强,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屏蔽]提出了著名的 “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按照[屏蔽]的战略部署,我国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2010[屏蔽],是第一步。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so.cia-lism市场经济体制;从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根据[屏蔽]的规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
发展的问题始终是中国头等重要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so.cia-lism国家经济能否[屏蔽]自主、健康发展下去的大事。《[屏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指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屏蔽]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so.cia-lism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那么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如何选择一条有中国特色的so.cia-lism经济发展的道路,如何面对来自世界发达国家的竞争,机遇与挑战同时摆在中国的面前。要解决国内外的经济矛盾,要有全局性的眼光,要放眼世界也要立足于本国,只通过市场一种方法,是实现不了如此众多的目标和解决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的。
结论
辩证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屏蔽]需要否定之否定,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G0vern.ment加大宏观调控职能是一种理性回归。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发达的ca.pi-tal.ism国家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方法就是计划。历史表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宏观调控就是要利用这两种手段,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经济[屏蔽]的方[屏蔽]意义就在于对计划的方法和市场的方法兼收并蓄,以前是计划为主导,市场说的少了一点,现在是市场为基础,计划谈的少一点;“十一五”时期,中国的宏观调控要增多计划的内容。从计划到市场,再从市场到计划,是经济[屏蔽]发展的需要,中国G0vern.ment应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使国民经济在平稳的轨道上快速有效的运行,为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000年10月:《[屏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005年10月:《[屏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吴易风:《历史性理论难题和邓[屏蔽]“so.cia-lism的市场经济”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徐策、张伟超:《市场失灵的三大表现及其宏观调控对策》,《经济学家》2003年第11期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屏蔽]中央档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屏蔽]开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丁冰:《试论so.cia-lism市场经济与ca.pi-tal.ism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历史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
顶端 Posted: 2008-05-23 21:57 | [楼 主]
星坟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希望之光
家族: 格格乐心
发贴: 1558
威望: 0
浮云: 310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6-09-10
最后登陆: 2013-02-21

5come5帮你背单词 [ nourish /'nΛri/ vt. 养成育,滋养,怀有(仇恨,希望) ]


Quote: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授课教师:滨州学院  王秀国
教学目的    识记:辩证的否定观,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学会: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认同:科学so.cia-lism事业在曲折中发展,树立so.cia-lism事业必胜的信念
教学难点    事物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
知识重点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运动的内容和道路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每个同学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发展。    复习
概念分析    肯定  否定  辩证的否定观  扬弃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回归性   
教学
内容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一、    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肯定方面是维持事物存在的趋势,是指事物中维持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趋势,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当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它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处于相对稳定的量变状态;当否定方面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实现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是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趋势。但是,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既没有离开否定的肯定,也没有离开肯定的否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
二、    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    辩证的否定首先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    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2.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扬弃就是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克服体现了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保留体现了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事物经过辩证否定而实现的发展过程,都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要求人们在观察和思考事物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要善于在肯定中把握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一、事物的辩证运动是有内在矛盾推动的自我运动
事物在内在矛盾推动下经过三个环节、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才能完成一个发展的周期,显示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容。
二、    事物的辩证运动趋势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辩证运动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表现形态和发展态势上看,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上升性或前进性,是事物发展不可逆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在由辩证否定所构成的事物发展的链条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扬弃”,是质变。
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波浪式的前进。事物经过对立面的两次否定、两次转化,就表现为一个周期,表现为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这种周期性既表现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又表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具体特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把握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认清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同时又要客观地对待发展中的问题,充分估计到事物发展中的困难。
    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第三,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就要坚定人们为人类美好事业而奋斗的信心。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决定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之否定规律阐明了矛盾怎样有潜在状态发展到展开状态,再发展到矛盾的扬弃,说明了矛盾运动的全过程和基本方向。既然矛盾是普遍的,由矛盾引起的发展也是普遍的,从而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必然是普遍的。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这就是事物的肯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矛盾处于潜在状态。由于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和斗争,就把原来潜伏在肯定阶段的矛盾显示出来了。斗争的结果是否定的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与原来的肯定方面形成尖锐的对立,事物因此发展到了否定阶段,在否定阶段,事物保持了被否定事物中的积极因素,矛盾得到了初步解决,但是,此时事物内部矛盾的解决即否定,也尚未充分展示出事物自我运动的蓬勃生动的丰富内容,因此,事物的发展还必须经过再一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内在含义就在于它是一个“扬弃”了的矛盾。所谓“氧气”了矛盾并不是不再具有矛盾。而是相对于已经完成了否定之否定过程而言的。旧矛盾“扬弃”了,但仍有新的矛盾存在着。新矛盾作为新的肯定阶段,又将开始一个新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由此可见,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都充满着矛盾。否定之否定过程,就是一个矛盾斗争和矛盾转化的过程。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来源于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事实所证实。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个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普遍起作用的基本规律。
科学的发展和实践都证明,任何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辩证发展过程,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这一规律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自然界中,星系的演化过程是“星云--恒星--星云”的过程;宇宙演化的总过程是“大[屏蔽]--宇宙--大[屏蔽]”;植物的发展过程是“种子--植株--种子”;物体的机械运动过程是“吸引--排斥--吸引”;化[屏蔽]动过程是“化合--化分--化合”;生命进化的运动过程是“遗传--变异--遗传”、“同化--异化--同化”;气候的变化过程是“温暖期--寒冷期--温暖期”。
在人类社会中,生产领域中的基本过程是“生产--消费--生产”;商品交换领域内的基本过程是“商品--货币--商品”;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历程是“原始社会公有制--私有制--so.cia-lism和c0m.mu-nism公有制”;劳动者素质的发展过程则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原始统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屏蔽]--二者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继承--创新--继承”;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是“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在日常生活中,也都经历着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活和工作中的“团结?批评?团结”、“工作--休息--工作”、“生存--发展--生存”、发展--整顿--发展”、“学习--应用--学习”;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例子。上述“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周期性过程正是否定之否定的内在机制和特点。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规律。它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三段式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曾经把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作为“正题—反题—合题”来阐述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把否定之否定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条基本规律。为了正确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划清否定之否定规律与黑格尔三段式的原则区别。
第一,黑格尔的三段式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提出的“正、反、合”的三段式,是强加给客观世界的,显然是对客观世界本来面目的歪曲,因而导致了他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从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抽取出来的客观规律。
第二,黑格尔的三段式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死板公式。他利用三段式论证的“绝对精神”的发展,最终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并且他把第三段的合题看作矛盾的调和、消失;结果窒息了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则认为,发展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第三,黑格尔的三段式是构造唯心主义体系的工具。他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简化为“正、反、合”的三段式,以此为基础,牵强附会地拼凑成一组一组“正、反、合”的三段式的整齐排列的模式。这样,否定之否定在黑格尔那里,就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而是构造其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骨架和工具。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并不是证明的工具,而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屏蔽]。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普遍的,但其表现形式是特殊的,多种多样的。不同性质的事物有不同的否定方式。
恩格斯说:“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也是如此。”无机物运动的否定方式不同于有机物的否定方式,生命有机体运动的否定方式又不同于人类社会的否定方式。化[屏蔽]动的否定则表现为原子的化合和分解;物理运动的否定方式之一表现为物质[屏蔽]状态的相互转化。社会运动的否定不同于自然界的否定。在人类历史上,ca.pi-tal.ism对封建主义的否定是一种形式,so.cia-lism对ca.pi-tal.ism的否定则是另一种否定,它不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消灭剥削制度。
事物前进过程中的曲折性,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的,但曲折的情况却各不相同,大致上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前进中的“回复”或“复归”。它本身就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另一类是前进中的“倒退”、“逆转”、“退化”等等。就它本身而言并不是“上升”“前进”的运动,而是事物在自身发展的否定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条件和偶然事件表现出的特殊情况。但是,这一类“倒退”和“逆转”,亦不能改变事物前进的总趋势。
事物发展过程周期的长短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发展的周期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全过程决定。因此,不同的事物,其发展周期的长短不会完全一样。例如,恒星演化的“星云——恒星——星云”周期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太阳的形成,就经历了一百亿年左右,而昆虫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只需要几天,有的甚至只要几个小时就完成一个周期。
由于事物的矛盾性质不同,事物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克服和保留多少,也是有差别的。一般可以把否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总体上的否定,即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的基础,同时,也继承旧事物中个别的、部分的积极因素,代之以崭新的基础。例如,在生物进化过程,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否定:在社会发展中,奴隶占有制对原始公有制的否定、so.cia-lism公有制对ca.pi-tal.ism私有制的否定等。另一种是非总体性的否定,即新事物保留原有事物的基础,同时抛弃其中局部的、不合理的、非主流消极因素,代之以在新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特性,使事物的发展更趋完善。例如,在生物发展过程中,一种生物个体对另一种生物个体的否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剥削制度对另一种剥削制度的否定;高一级的公有制对低一级公有制的否定等。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屏蔽]和政治体制[屏蔽]也属于这种类型。在认识领域,一个相对真理对另一个相对真理的否定等等。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否定,其本质都是共同的,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但是由于这两种否定,分属不同的层次,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就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要善于从事物的性质、矛盾的特点和事物所处的复杂条件和各种关系中去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而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模式,到处乱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这一规律作为科学认识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指南,对具体事物作出具体分析。
    讨论法
讲授法
多媒体
阅读书目    1.    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69—183页
2.    列宁:《卡尔•马克思》辩证法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第583—584页
3.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4—103页
   
小结与作业   
课堂
小结       


本课
作业    1.    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和学习国外文化又和指导意义?
2.    怎样理解事物的自我运动?
3.    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的前进行和曲折性?掌握这一原理又什么重要意义?
4.    如何理解事物辩证运动中出现的方佛向出发点的回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2005年11.10
.......
顶端 Posted: 2008-05-23 22:04 | [1 楼]
手机用雕牌



自信之戒 誓言守护者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头衔: 狗仔队
等级: 版主
家族: YD一族
发贴: 3939
威望: 5
浮云: 269545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7-11-08
最后登陆: 2023-09-26

5come5帮你背单词 [ fence /fens/ n. 围栏,栅栏,击剑,(机械的)防护物;vi. 击剑 ]


你娃不是有了
好要我的啊

有浮云多直接转给我吧
顶端 Posted: 2008-05-23 22:04 | [2 楼]
星坟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希望之光
家族: 格格乐心
发贴: 1558
威望: 0
浮云: 310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6-09-10
最后登陆: 2013-02-21

5come5帮你背单词 [ fairly /'f/əli/ ad. 公正地,相当地 ]


Quote:
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所达到的阶段,它是事物自身发展的继续。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并运用当时的科学技术知识予以充分的阐述。但是他把否定之否定当作构建其唯心主义体系的重要杠杆,把一切事物都塞进正—反—合三段式的框架中,常常闹到牵强附会的程度。唯物辩证法认为,因为事物内在矛盾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一般地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它解决了前两个阶段的矛盾,既保留了它们各自的积极性,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片面性。它是事物发展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结果,它在外表上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归了原出发点。但实质上它和旧东西不同,是对旧事物根本性质上的否定,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复。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身发展的核心阶段,是一个与肯定阶段相似又高于肯定阶段的崭新的阶段。它表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是一个客观的普遍的现象。在自然界,地质学证明,地质的发展是一个旧地层不断破坏、新地层不断形成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个别一一般一个别”的认识秩序,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某种外力作用的结果。例如,生产资料的公有—私有—公有,就是人类社会中所有制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性质之间的矛盾展开和解决的过程;对于一个确定的事物发展周期而言,否定之否定的起点和终点是客观的,而不是任意的,这意味着历史和逻辑是相统一的,历史从什么地方开始,逻辑就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但是从事物发展的总过程而言,否定之否定阶段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事物就是这样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地无限发展下去,而每经过一个周期,事物就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因此,既要反对直线论又要反对循环论,既要看到新生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又要认识到前进的道路又是曲折的。



[ 此帖被星坟在2008-05-23 22:16重新编辑 ]
顶端 Posted: 2008-05-23 22:06 | [3 楼]
星坟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希望之光
家族: 格格乐心
发贴: 1558
威望: 0
浮云: 310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6-09-10
最后登陆: 2013-02-21

5come5帮你背单词 [ poisonous /'poiznəs/ a. 有毒的,有害的,恶毒的,有恶意的 ]


Quote: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体特征,了解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这根源于其本身的多样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在交流中进行的。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文化的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因此,在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学习的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作为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文化与其他两大领域经济、政治的关系,并且集中讨论了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和塑造,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此单元中谈到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文化内在特征为推动力的。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必然影响到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同时文化对人也有全面影响,所以自然与人的性格塑造关系密切。
本单元中介绍的文化本体特征为第三单元理解文化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础。第三单元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点,以及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性,提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屏蔽]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该看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必须采取第二单元所讲到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与方法。
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第四单元通过讨论选择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建设so.cia-lism精神文明,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核心问题,呼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so.cia-lism文化。这些目前和将来要展开的工作都属于文化范畴,其发展必然遵循本单元文化本体的运作思路。
因此,本单元对文化本体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文化存在、发展、发扬的内在动力源泉,在教材四个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核心是从文化的内部运作机制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围绕此问题分为三课:文化的传播与多样性、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以及文化创新。
“文化的传播与多样性”一课,主要谈到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和传媒两大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两框内容中。文化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主要是针对民族文化而言,也正是文化魅力之所在,它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我们一定要树立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文化的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的传播,本身是在交流中进行的,传播的方式和媒介也是多种多样的。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课,主要谈到了文化的继承性以及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两个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及“文化在发展中继承”两框内容中。文化继承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继承的过程是和文化的发展过程紧密结合的,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对文化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文化创新”一课,主要谈到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两个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 两框内容中。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而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要求,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外,不同民族文化要互相借鉴、交流与融合。
本单元的最后设置综合探究活动──“建立‘学习型社会’”,提倡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样才能为文化传播、继承、创新创建良好的氛围和提供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各课具体分析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世界文化多样性)
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 民族节日:
提起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写春联、放爆竹烟花、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饭桌旁,辞旧迎新。而大多数西方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圣诞节:家家装饰着圣诞树、唱着欢快的圣诞歌,小孩子们翘首期盼着圣诞老人的礼物。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来说(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外国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既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增长了知识,相信整个课堂气氛一定相当活跃,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2)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师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先设问:中国有哪些文化遗产?世界又有哪些主要的文化遗产?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追问:怎么对待这些文化遗产呢?有人认为都是过去了几千、几万乃至几百万年的东西了,保存这些老古懂不仅没有价值,而且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你怎么看呢?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①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要保护文化遗产。
2、[屏蔽]文化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德国民歌纯朴、严谨,反映出德国人坚定、稳重的性格;俄罗斯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赋予了俄罗斯民族豪爽、乐观的性格。可见,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例,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上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相信效果会好些。
教师还可以通过同学们对外国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的了解,说明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样既使学生对外国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又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教学的效果也会明显些。
3、 尊重文化多样性
  这个部分,我觉得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相互的争论中来理解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问题。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旅游归来,介绍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奇闻趣事;朋友相聚,高谈阔论各自的所见所问;打开电视机、录音机收看或收听节目,等等。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比如,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②人口迁徙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比如,秦国攻灭楚国以后,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统一中国以后,又有近一百万人的人口迁移,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其实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样也鼓励人口的移动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③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生活在现代社会,对于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人们有切身的感受:
  报纸、杂志、书籍,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
  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手机短信用精练是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两部分内容,在理解上应该不是很难的,所以,在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地讲解,只需要播放些视频材料,设置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材料,然后由学生作概括,相信完全能够理解了。
3、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培根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经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等,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这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教育,一方面我们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使我们享受世界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设问: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习俗呢?外国的习俗知道多少呢?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可以学生讨论,也可以有个别学生在家查资料以后在课堂上作介绍。这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也应该有比较高的积极性的,而且这样安排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我们教师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例如,在中国,传统住房的特点是构建一个四合院,采用封闭式的环形结构。中国古代的城市是四方城,家是四合院,长城也是一种空间扩大了的四合院,古人建长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也是为了隔断华夏与外族的关系。而今人们向往的是拥有一套豪华的私人住宅,尽管格局各不相同,可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围墙,这不就是古代四合院的现代化嘛?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播放图象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对世界著名建筑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北京菊花胡同住宅楼的设计,参照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又吸收了现代公寓楼的优点,既包含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又满足了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使传统的居住模式在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得到新的发展。)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什么我们人口最多呢?这种现象一定是指导思想落实到行动中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即以传宗接代为头等大事的儒家思想显然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已经演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有的迫于生计,有的要享受生活,也想成为不要孩子的一族,但最后往往迫于双方父母的压力,不得不要个孩子,老家伙在教育儿女时就会引用儒家的孝悌思想,说出的话使儿女无法拒绝:“我们张家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要没了后,叫我怎么对得起张家的祖先呦!”于是,儿女面有羞愧之色,“延续香火”的宗族使命感油然而生,就是再固执的儿女看见父母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也不忍过度伤了他们的心,并且还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您要没点心理素质,千万可别挑战这中国人的第一传统思想。
又如“男尊女卑”思想
数千年来,自从“母系氏族”之后,中国男人的优势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仅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的口号才提出来,但传统中国人是否真的有“平等”思想呢?恐怕并不尽然。“儿子”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要比女儿受宠,相关调查显示,这与父母的文化水平密不可分,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儿子”的渴望越大,而中国恰恰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人口大国,教育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对于“男丁”的需求还是趋之若鹜,这也很大程度上地加剧了中国人口的增长,即使在城市里,偏爱男孩儿的父母恐怕也不在少数。再有,男女在就业以及相关待遇方面的差别还是十分明显的,比如:G0vern.ment官员中女性比例明显偏少、同等学历的男士要比女士的工资水平高出20%左右、多数企业在招聘人员时还是偏向选择男士等。
有人也许提出异议:“其他国家同样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怎么能说这是中国人的思想特征呢?”我们试举几个国家来反证这一观点,比如:在日本,“男尊女卑”的现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日本的历史远不如中国悠久,其文化传统也是学习中国的,只不过他们学过了头,日本女性地位还不如中国女性;在英国,女皇受到国民爱戴已经是几百年的传统了,英国男士的“绅士风度”足以证明他们对女性的尊重,并且英国男人在其它国家女性中也颇受欢迎;在美国,从林肯以来,“平等”的观念便逐渐渗透于美国的各种政治制度中,虽然内外有别,美国在其国内的“Human-Rights制度”建设上确实值得其它国家学习;再退一步讲,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男尊女卑”观念的普遍性自然是无国可比的,这一标志性思想自然也是属于国人的。
2、传统文化在今天
  可以这样导入:先请同学们看图片:
设问: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
“舞动的北京”是一方中国之印。这方“中国印”镌刻着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和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誓言;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和现代风范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呈现着一个面向未来的都市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诉求。它是诚信的象征;它是自信的展示;它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北京向全世界、全人类做出的庄严而又神圣的承诺
简言之,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同时,它还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   
  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JT Hu 总[屏蔽]在省部级主要[屏蔽]干部提高构建so.cia-lism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so.cia-lism和谐社会,应该是dem0cratic 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屏蔽]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的思想,今天仍然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so.cia-lism的新内涵。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为什么人们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人们无限的亲情。
为什么海峡两岸的人民都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春节吃年夜饭?都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而维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也决定着祖[屏蔽]一是[屏蔽]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的作用问题,学生的理解往往具有片面性,因此为了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理解,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设问: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过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呢还是消极作用?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得出结论,即: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这其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全面观点。也就是看问题不能够只看一面,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材P43“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社会将失去精神家园。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你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呢?你能够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实包含着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或叫做辨证否定,也可以叫做“扬弃”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可是学生还未必能够懂得这个深奥的哲学道理,所以由学生讨论以后再得出这个结论,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得多了。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次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例如: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加快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可是,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如:电脑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起着毒害作用,部分青少年整天迷恋于网吧,玩网络游戏,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又如:网络发展以后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盗窃案件的增加,科技[屏蔽]严重,也许有时候我们做老师的也会为了解决考核等方面的要求,违心地从网络上下载一篇文章充数,或者有的老师“做做裁缝”,把几篇类似的文章凑在一起,稍作改动。换个标题,就成了自己的文章。我们学校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采取了有效措施,基本杜绝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例如:发生在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屏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dem0cratic 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dem0cratic 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屏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dem0cratic 主义觉悟,对五四[屏蔽]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so.cia-lism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屏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屏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屏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运动,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的思想运动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个部分,因为学生本身就是在接受教育,所以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就可以一带而过的了。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尽的源泉 ,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实践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也就微 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所以,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起着决定作用,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毛泽东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邓[屏蔽]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而这种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ZM Jiang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其实,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的是直接经验、继承与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是
获得间接经验,这也是哲学上讲的人类获得知识的两个基本途径问题)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理清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所谓“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是指那种一味地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所谓“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只有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据《中国[屏蔽]报》2月19日报道目前公布的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指出,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我国目前仍处于教育欠发达国家行列,未来50年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为此,专家建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该倡导和形成与创建世界最大学习型社会相一致的四大教育理念:
  ——学习之邦。建立一个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地不学,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之邦。G0vern.ment必须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投资人力资本,全面提升人的学习能力。
——教育关怀。教育关怀是指以G0vern.ment为代表的所有利益主体或利益代理人,从教育的途径在总体上关注并致力于改变所有人的生存状况。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品质。教育品质包括体系品质、组织品质、内容品质和方法品质。教育应该教人学会认知,获取理解的手段;教人学会做事,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教人学会沟通,学会生存,使人在不断发展中日臻完善
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处理,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义?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综合探究的一般方法:
  一、确立课题、明确分工
  二、制定计划(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三、确定方法,收集资料(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查阅、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gate、采访相关群众)
  四、整理资料,搌写结题报告或论文,展示成果
五、提交研究成果,向有关部gate提出合理化建议,阐述本课题的意义。


.......
顶端 Posted: 2008-05-23 22:06 | [4 楼]
梦魇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栋梁之材
发贴: 514
威望: 0
浮云: 1127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陆: 2008-06-29

5come5帮你背单词 [ cause /ko:z/ vt. 造成,引起,使得;n. 原因,事业,奋斗目标 ]


我都已经交了
顶端 Posted: 2008-05-23 22:08 | [5 楼]
星坟



性别: 帅哥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等级: 希望之光
家族: 格格乐心
发贴: 1558
威望: 0
浮云: 310
在线等级:
注册时间: 2006-09-10
最后登陆: 2013-02-21

5come5帮你背单词 [ seaman /'si:mən/ n. 海员,水手 ]


Quote:
引用第5楼梦魇于2008-05-23 22:08发表的  :
我都已经交了

我正在copy  大家一起努力  一切困难都难不倒我们 
顶端 Posted: 2008-05-23 22:11 | [6 楼]
我来我网·5come5 Forum » 学业有成

Total 0.016837(s) query 5, Time now is:03-28 22:08,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Localized by 5come5 Tech Team, 黔ICP备16009856号